2019年12月5日
盧偉力的舞台創作劇本《布萊希特.周恩來.二三事》從圍讀(劇本上半部)開始,已經綻放異彩,得到蔡錫昌導演關注並且親自執導,早前於文化中心劇場首演(全劇)。前者是盧偉力主領的讀演;後者是正式的首演,由蔡導演主導。
圍讀的過程中,沒有場面調度,所以觀眾的想像空間比較寬闊。於是筆者看首演時,感覺自己的解讀正與蔡導演的解讀交纏在一起。
舞台是平地上的演區,開三面,有簡約的布景,布景就是另一個開三面的台,效果好像是台中有台(下稱「台中台」)。演員多從「台中台」後出,「台中台」之兩側象徵故事的其他空間,但較少使用,演出主要集中在「台中台」上及「台中台」下。這種設計,沒有把重要的場次分布在左右兩邊,看來是為了突出戲劇舞台就是人生舞台。此劇就在一片整齊及洪亮的、布萊希特劇場式的朗讀聲中開始。
一人分演多角
本來寬闊的演區開三面,配以簡約的設計,可塑性甚高,例如「台中台」高一級,面積較小,位置多被固定在演區比較後的地方,可以象徵監獄,或是主人公的家,或是夜店的歌台等,都呈現一個電影效果中稱為遠景的場面。「遠景」感覺的好處是客觀,可是「近景」的感覺亦是需要。筆者想像如果這個「台中台」有較多活動功能,轉場之後多靠近觀眾,這種「近景」的感覺便會出現,大有幫助描繪監獄中五四運動青年精英的精神面貌。如此,演員的走動亦不需要被限制在演區較後的位置,可大大增加戲劇主人公(周恩來)談及內心感受及理想的感染力。
現行的空間設定下,德國夜店的歌台,是同一個「台中台」,又顯得太大,感覺似夜總會。台深,寬度就是整個夜店用餐區的寬度。台亦有高度,場面調度下自然地強調了歌者與觀眾的距離,較難具體呈現歌者與熟客人的浪漫,不利於突顯後來布萊希特與她邂逅的微妙可能。這個角色就是歌劇演唱家瑪麗安娜,即布萊希特的第一任妻子。原著劇本處理這個人物的亮相,非常用心。首演與圍讀的內容整體來說都出現輕微的差異,例如布萊希特從法國移居德國一段,首演時刪除了原著比較兩地生活指數的簡單台詞,只簡單地總論維生,犧牲了原著的生活感。
在參照布萊希特Gestus的藝術手段下(導演以兩個詞解釋這個字:Gesture,角色外表的形態和Gist,重點), 導演廣泛地以一人分演多角。例如從原配瑪麗安娜演到第二任妻子海倫娜魏格爾的演員面對的挑戰太大,從閒角到第一配角,從青年演到中年。這種場面必須應用劇場的行當藝術,要着重人物造型的設計及人物身段的培訓。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健康住家菜館 讓都市人嘗到家的味道 |
上一篇: | 台灣導演林書宇 繼續拍傷痛故事解心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