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6月17日

文偉恩

民主派從美英大選得到什麼啟示

自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到近期英國保守黨在大選失利,一連串令人感到意外和反常的選舉結果,其實突顯了一個反璞歸真的選舉定律──以民生議題作為選舉議題。

如果有留意特朗普的競選政綱,應該不難發現當中只有一個主軸,就是解決美國本土面對的民生問題。比如說,佔其政綱很大比重的經濟主張,當中提出的稅務、貿易、能源及監管等方面的改革,目標都是指向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和保障工人利益,例如至今特朗普自詡算是最成功落實的政綱,正是令不少大企業把生產線留在或回流美國,維持及創造就業職位。

政綱主軸 改善民生

最備受非議的移民政策,其目的是要遏止非法移民以至恐怖分子入境美國,例如他在選舉時聲稱要於美國與墨西哥邊境之間興建圍牆,以及上任後簽署行政命令禁止多個伊斯蘭國家的國民入境(但因法院裁定違憲而禁止執行)。此外,特朗普最明顯針對前朝政策的政綱是推翻「奧巴馬醫改」,這個則是美國人最切身的醫療問題。

近日英國也舉行大選。觸發今次提前大選的唯一原因,是現任首相文翠珊希望趁民望大幅領先的情況下,擴大保守黨在國會的優勢,增加處理英國脫歐時的籌碼。可惜最終「逆轉敗」,最大原因在於其選舉策略「太離地」,她只強調自己有能力領導英國做好脫歐談判;選舉政綱則犯眾憎,其中提出要長者自費承擔更多政府援助的開支,最受猛烈抨擊的是徵收「老人癡呆稅」(Dementia Tax),令大量支持保守黨的老人家反感。

相反,素有「左王」之稱的工黨黨魁郝爾彬,則推出一份可說是「極左」的政綱──建議大幅增加公營房屋和醫療開支、鐵路國有化、大學學費全免等,結果成功吸引大量年輕選民支持,令工黨「逆轉勝」。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以推動蘇格蘭獨立,並以此為最主要競選政綱,期望透過今次大選奪取更多議席以推動第二次獨立公投的蘇格蘭民族黨,同樣慘敗,失去超過三成七議席。有不少分析指出,民族黨失去的選票很多都流向工黨。

儘管脫歐問題是今次英國大選的起因,但在大多數政黨(包括工黨)均接受英國脫歐的現實下,這個問題根本不成競選議題。工黨之成功,在於它把大選的議程由脫歐改成英國本土的民生問題。

如果說這兩次大選中,對勝負起到關鍵作用的不是政治議題,而是美英兩國本土的民生問題,那麼對香港的民主派來說,究竟有什麼啟示?

在尚未實現真正民主、意識形態與中國大相逕庭的香港,政黨可以粗略分為爭取民主、維護核心價值和反對政府(包括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民主派,以及反對民主、重視民生和支持政府的建制派。民主派以政制和核心價值問題作為賣點,其實不難理解,皆因民主、法治、自由等等是普世價值、道德高地,容易作為攻擊的武器,使民主派長久以來得到大部分的選票。反之,由於建制派無法在政治議題上與之爭鋒,故改以民生議題為主打,甚至以「蛇齋餅糭」作為關顧市民生活需要的其中一種方法,亦成功爭取到愈來愈多市民的支持。

不過,政治議題(無論爭取民主或核心價值)很多時是「不貼地」的,可是民主派還經常以這些「不貼地」的概念去詮釋一些「貼地」的民生問題,例如以「小圈子選舉」解釋「官商勾結」的出現,然後提出落實普選便能消弭官商勾結。

誠然,「小圈子選舉」是官商勾結甚或是香港「裙帶資本主義」世界第一的成因,但官商勾結亦是民主國家常見的現象,落實普選能否根絕官商勾結甚成疑問;即使可行,市民亦會懷疑這個是否唯一方法,或這個方法是否太過迂迴,甚至認為落實普選本身是否比解決官商勾結更難做到?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的管治每況愈下,市民生活愈見艱難(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逐漸攀升至今年的新高),反政府的民主派按理應得到愈來愈多的支持。不過,實情是在民意調查中,市民對政府的不滿的確經常處於高水平,但在立法會選舉中,民主派的得票比例反而逐漸減少。

至於每年一度向政府發洩不滿的七一遊行,則自2003和2004年的高峰後,參與人數即插水式下跌,並長期在低位徘徊。這樣已明顯反映民主派在選取和經營議題方面與民情有頗大落差。

政治議題 效益見頂

翻查2004年之後,至今年共有13年七一遊行的主題,爭取普選是必然出現的訴求,而且在大多數時候放在最先位置;其次就是各類不同的政治概念,如「平等公義」、「捍衞自由」、「香港前途」、「自主」、「自治」等等;關於民生的主題則只有較籠統的「改善民生」,以及具體一點的「反對官商勾結」,但兩者加起來只有4次。

至於立法會選舉,歷屆民主派各政黨均以政治議題為頭號和主打的政綱。

由此可見,純粹利用政治議題,即使不是吃老本,其效益已經見頂。在沒有普選的政治環境成為常態,爭取民主已經變成習慣,政改爭議如奧運會般4年搞一次的例行公事,要是不經營政治以外的民生議題,民主派的發展無疑會停滯不前,甚至不進則退。

不得不承認的是,撇開其極端民粹和惡劣手段,本土派在策展民生議題方面有時比民主派略勝一籌,比如在「雙非」和「自由行」等問題上,如果剔除其「排外」成分,這兩個其實是關乎本地人口政策和旅遊業的議題,本土派對此的確比民主派更敏銳和「貼地」,而且能夠迫使政府迅速回應。

由此引申一個例子,外來學生分薄本地學位──無論從幼稚園到大學研究院──亦是現時本港學生和家長面對的教育問題。民主派能否在學位分配上提出改善方案?如果把這個教育問題成為主打的民生議題,相信必定能爭取那些政治意識較薄弱、但關心教育的市民的支持。

事實上,無論有沒有普選,每個社會都必須面對各式各樣的民生問題,爭取普選也不是解決那些民生問題的唯一辦法。如果說香港已經是一個百病叢生的社會,對於民主派來說,這其實是一塊良好的土壤,透過經營民生議題,一方面增加挑戰特區政府和建制派的板斧;另一方面,爭取那些關心政治議題之外的其他市民的支持。這是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大選和文翠珊輸掉英國國會選舉的經驗,足堪借鑑。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