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3月21日

文偉恩

法治若死 誰有共業

香港的法治究竟死了沒有?是近期一個熱烈討論的有趣話題。

這邊廂,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感嘆「法治已死」,隨後更形容法治已經變成「喪屍」,得到不少人和應;那邊廂,國際研究及評級機構「世界正義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公布2020年「法治指數(Rule of Law Index)」排名,香港在全球128個司法管轄區中排第16位,與去年相同。若看細目評分,在「基本人權」方面香港的排名下跌5位,位列38;但「秩序與安全」的排名卻上升兩位,為全球第二位。

此外,美國傳統基金會每年公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失落了連續25年的世界第一。在四大評分指標中,「開放市場」、「管理效益」和「政府規模」的得分均全線下跌,唯獨「法治」一項上升。當中3個細目,尤其「政府誠信」一項,同樣一致上升。

這樣看來,香港人與外國人對香港法治的觀感,好像平衡時空。這個反映了兩個現象:第一,法治作為一個無形的概念,難以好像有形的實物那樣,有統一的標準斷定是否已死或有否存在;第二,由於法治是一個概念,存在於每個人的意識裏,故是否存在或水平如何,很視乎每個人對法治的認知為何。

況且,香港的法治近年呈現出一個多變、複雜甚至弔詭的情況。比如說同樣覺得法治淪喪,親政府人士會認為是源於社會運動中的激烈違法行為,反對政府的則會認為是基於警察濫權而不受法律約束。

又比如說同樣是處理關於人權的司法覆核,法庭在那些與政治關係不大的案件中,例如同性婚姻者的權利,往往判申請人勝訴,可是在那些與政治有密切關係的案件中,例如褫奪立法會議員席位和市民參選資格的司法覆核,法庭卻多數判政府勝訴。

單靠法庭無法維護人權

十九世紀英國法學泰斗戴雪教授(A. V. Dicey)在其名著《英憲精義》(Introduction to Study to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裏,首先使用「法治」(the rule of law)此一詞語。他指出法治包含3個基本元素:(一)不追溯以往行為的原則,即沒有人會因為違反尚未訂立的法律而受到懲罰;(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不論其社會地位或境況為何;(三)法庭的決定是維護人權之最後防線。

根據戴雪教授的說法,法治最重要的目的和結果都是維護人權。如果法庭是維護人權的最後防線,很不幸地,當下香港的法庭是無法做好這個角色的,原因是這條防線的線頭,被行政機關抓住和操縱。

眾所周知,在刑事案件中,警察執法,律政司提出檢控,最後交由法庭審理。若然被捕、被查和被控的,都只是示威者,假設執法者犯法,連被查都不會,那麼法庭再公正嚴明,也只能審判示威者,沒有機會審判執法者。所以,將人權受損以致法治衰落歸咎於法庭,似乎是錯怪了對象。

要是明白到法庭原來如此被動和局限,大家在體諒法庭之餘,或許同時證明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法庭再公平公正,也不等於能夠維護人權和法治。

因為法庭再怎樣公平公正地審判示威者,但市民同時目睹法庭無法審判可能犯法的執法者。

只有一半的公義,究竟算不算是公義?只有一半的公平,又算不算是公平?相信大家──尤其是熟悉法律的人都心中有數。

法庭明知道或不知道自己的無能為力,以為只要能夠獨立地審好放到枱上的每一宗案件,就覺得法治沒有問題,難道這不是另一種平衡時空?對於市民來說,法庭依法審案,卻未能維護人權,這樣的法治,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即使市民體諒法庭的難處,也免不了對法庭憤怒和失望。而法治衰落,甚至可能已死的共業,法庭也必然有其一份。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