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0月3日

鄒崇銘

從中環街市到共享社區

10年前的保衞天星皇后碼頭事件,開啟香港本土保育運動的歷史一頁。2007年新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到達現場,與示威人士辯論,最近亦成為經常舊事重提的一幕。

當年「好打得」的林鄭也不是省油的燈,雖然在遷拆天星、皇后和利東街等事件上仍然企硬,但其後古蹟保育政策卻出現微妙的轉向;特別是2009年《施政報告》提出的「保育中環」,便把中區政府合署東翼和中翼、美利大廈、現時稱為「大館」的中區警署、現稱PMQ的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和中環街市等,一併以商業或非商業化的方式活化,意味以往「拆」為基礎的政策,正逐步由「不拆」的新主調取代。

保育從外觀到內涵

上述不少項目皆已完成修繕工程,相繼投入使用。不過,由市建局負責的中環街市卻一波三折,特別是原來加建UFO上層的「城市綠洲」方案,拖延經年仍未取得屋宇署等部門的批文,而造價則大幅水漲船高至15億元,最終於去年宣告放棄。市建局則轉而改用成本6億元的簡約版本方案,最終於今年9月15日獲城規會通過,標誌空置已逾10年的中環街市,終於有機會正式啟動活化工程。

惟根據城規會公開的僅有圖則,簡約版本方案對中環街市的設計仍會作幅度不小的改動。面向皇后大道中的公廁將變為公共休憩空間,德輔道中的末端立面則重建為玻璃幕。最為重要的是,原有的200多個街市攤檔只保留13個,而且由於修復及加固的需要,故須先拆走再重置於街市各層。

試設想,日後中環街市攤檔悉數拆毁或重置,街市內部已完全無復舊觀,則實際保留的便只有建築物的外殼,市民根本無法了解昔日街市的模樣,這種「虛有其表」的保育模式,似乎已成為香港古蹟活化的常規。或許,原址保育街市攤檔,在施工技術上確實存在一定困難;然而,當局若不盡力克服的話,保育的成效將大打折扣。對此主事者是否應加大力度,嘗試尋求一個比城規會認可標準為高的保育方案?

從商場到公共空間

街市攤檔一旦悉數拆毀後,難免亦進一步引起公眾疑慮,就是5年後中環街市重開營運時,會否變得高度的商場化,失去原有以小攤檔為主的特色?即使市建局早已一再保證,不會引入大集團和連鎖店,但會否專走類似領展的高檔路線,甚至以外地遊客為主要服務對象?當局堅持「先談硬件,後談軟件」,在現時階段對於日後的具體營運模式守口如瓶,不置一詞;但當硬件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主事者屆時又會否振振有詞,反指基於硬件的種種限制,以至各類營運模式的選項皆須排斥?

正如中環街市關注組去年提交的建議書指出,未來必須保持及強化街市一貫的檔位特色,有利不同階層和年齡的市民創業,並以社區模式的共享經濟為核心營運理念。

營運機構應以最具彈性的思維,提升街市通達性和現代化,以不同組合的檔位和活動吸引市民和遊客,宣傳街市內擁抱的小型創業和開拓精神。就此,營運者須提供不同組合和形式租用的檔位,由2至3年租約的食肆、至月租的小檔、日租的手作攤位,至周末的pop up市集,以及時租的文化藝術表演和活動等。中環街市同時更應設立參與共管平台,讓中介機構與各類租客保持聯繫,能隨時「相互碰撞意見」,鼓勵協作,促進生活知識的交流和傳承。

恰巧周前在中環街市門外的德輔道中,舉行大型行人專用區共享空間實驗,儘管政府部門仍一貫歇斯底里般如臨大敵,把活動區重重圍封起來,但這項相對「無人駕駛」的活動,任由參加者自下而上活用街道空間,所有意想不到的創意和民間活力,便一下子全面迸發出來。這個例子正好充分反映,只要給予適當的空間和條件,「自己的空間自己管」並非天方夜譚。惟現時市建局堅持以閉門造車方式復修中環街市,實在難免令人懷疑未來營運模式的開放性能有多高。

從智慧城市到共享社區

中環街市的攤檔大規模拆毁,衍生另一問題是數以百噸計的建築廢料如何處置,並令人聯想到鄉郊令人注目的倒泥頭和棕土問題。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環保設施,業界致力普及綠色建築概念,自從創新及科技局成立後,迅即又把造價達80億元的高科技大樓提上議程。凡此種種,顯然皆指向一個國際時髦的名詞——智慧城市(Smart City),其背景正是對應全球暖化和環境持續性的挑戰,但這就是香港需要的答案嗎?

在Duncan McLaren and Julian Agyeman的Sharing Cities(2015)一書中,正好一語道破:只有市民參與共享的城市,才有可能是真正的智慧城市。電腦無疑能即時收集和處理大量數據,並通過中央系統把城市資源統籌和調配,以提升有限資源的使用效率和避免浪費,但這畢竟只是對高科技的盲目崇拜,深信高深莫測的電腦編碼和程式是萬應靈丹,卻忽略一個簡單事實:真正有智慧的並非電腦,而是人腦。

書中載列眾多包括首爾和三藩市等城市案例,是如何通過城市空間的開放共享,來達致有限資源的互惠共享,共同創造更健康、環保和可持續的生活模式。共享城市不但關注硬件資源本身的善用,更是市民如何能更公平、民主及有尊嚴地善用資源。

自2012年朴元淳成為首爾市長後,旋即宣布首爾成為全球首個共享城市;我們很難寄望香港能出現有如此願景的特首,但從中環街市或其他社區層面實踐共享,卻並非遙不可及的事情。

在此希望能提供一個簡單框架,為未來官方或民間的共享社區提供參照,主要涉及以下三大面向:

一、生態——環保基建、廚餘再用、升級再造;

二、社區——社區種植、社區生產、社區餐桌;

三、經濟——循環共享、假日市集、文創活動,合共九個範疇。

不同社區可因應地方上的特定條件,按照這個框架進行空間配置和設計。無論如何,它必須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參與式規劃過程,並非建築規劃專業人士設定的方案。

鄒崇銘_影子長策會成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