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2月25日

鄒崇銘

明日大嶼大可開放市場競爭

繼早前有商界人士建議「明日大嶼」發債,向市民集資一萬億元支持計劃上馬,近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亦表示,日後推展人工島跨海鐵路時,不排除由港鐵以外的機構負責。此等建議皆已充分顯示,「明日大嶼」並非必然由政府主導,可引入更多私人部門和市場力量參與,真正實現「小政府,大市場」的精神。

回顧將逝的2020年,全球各國均受新冠肺炎疫情沉重打擊,特區政府花費大量公帑挽救經濟,將錄得歷來最龐大的赤字預算。試問在這樣的外在經濟環境之下,政府還有何餘力推動大型基建工程?人工島基本造價估算已逾6000億元,如何確保日後不會大幅延誤和超支?既然私人部門大力支持項目上馬,為何又不擔當更加關鍵的角色?

引入「公民營合作」模式

上述向全港市民集資的方案,建議由香港市民合資擁有的公司,作為推動「明日大嶼」的主要載體,被倡議者稱為「創新公私營合作」模式,但其面向的主要對象是一般市民,以每人一股,人人有份的方式派發認股權證。因此該方案仍主要由政府主導,市民只能極為被動地參與,而私人部門的角色則毫不明顯,更準確應稱為「公民營合作」模式。

至於鐵路以至其他基建運輸項目,同樣亦可引入更多私人部門的投資。正如不少政黨和議員亦指出,由於港鐵的長期壟斷地位,導致香港鐵路造價過高,「一公里動輒要花費幾十億元」,引入競爭者實可提升市場效率,為鐵路發展注入創新求變的動力。香港經常號稱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但土地基建運輸規劃則一味「大政府,小市場」,乃是徹徹底底的「掛羊頭,賣狗肉」!

平分填海權徹底私有化

假如真心信奉自由經濟,「明日大嶼」大可採用更積極的方式,例如把「填海權」(而非由政府預先已填好的土地)公開拍賣,讓企業通過市場自行調節填海的供求,仿效杜拜的棕櫚島和世界島般,打造各適其適的人工島。

此舉不但可避免政府過度介入,一味以官僚僵化的思維限制填海形式和用途;同時庫房也毋須背負天文數字的開支,令「大白象」(如高鐵、沙中線般)構成沉重的公共財政包袱。

相比起以往地產商低價囤積農地,然後靜待升值和坐享其成,私人填海就更能體現資本主義的優越性,發揚企業家開天闢地的進取精神。毋庸多言,屆時基建硬件如何建造、哪個人工島更有賣點、哪些產業更有發展潛力、哪個承建商會有工開……一切皆可通過市場競爭來決定──絕不會像現時這樣,大家只需要齊齊排住隊,定期向政府和財委會伸手討飯!

不過,若要數最理想的開放競爭策略,則莫過於由全港市民齊齊平分「填海權」。舉例來說,假設政府建議填海1000公頃,便意味約500萬名合資格市民,每1萬人可以擁有2公頃,而每名市民則擁有2方米,實現全面而徹底的私有化!個別市民固然不可能「自己的海自己填」,卻可以通過自由市場進行配對,善用供求規律的「無形之手」,齊來參與決定填海的方式和用途,然後委託共同代理人來執行,這顯然較諸全民合資更加吸引。不問可知,此舉必能令香港長居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之列!

藉自由配對開發竹篙灣

請不要以為我在癡人說夢,正如我在此已曾多番強調,只要將連年虧損的迪士尼關門大吉,又或將其所佔面積大幅縮減,則現時閒置比例極高的竹篙灣填海區,便可即時得出150至300公頃不等的土地,成為東大嶼都會的最佳替代方案。作為港島北和東九龍以外的第三核心商業區,如此更可一舉省卻數以千億元計的公帑投入,其地理位置亦遠較在海中心的人工島優勝。尤為重要的是,設想竹篙灣若能釋出近300公頃的填海地,則每名合資格的市民仍可分得逾0.5方米土地,並可通過自由市場配對的方式開發。

設想在竹篙灣項目重新啟動之際,可首先邀請不同團體或個人提交招股意向書,然後交由持有土地的所有市民,按優次排列各自屬意的項目。若項目所得的支持度遠超過招股數額,則須通過抽籤決定股份的分配;相反若支持度底於某個門檻,則把該招股項目擱置。

最終整個竹篙灣規劃和用途均可按各項目取得的支持和比重分配,土地用途完全由市場自決,毋須由政府預先欽點,更符合市場供求的規律。在金融科技(FinTech)異常普及的今天,這些工作皆不存在什麼技術困難。

相比起完全由政府操控的填海,上述全民參與的竹篙灣方案,到底是更加計劃經濟,抑或更加自由經濟?到底是更接近「大政府」,抑或更傾向於「大市場」?到底是更加強化官僚僵化的思維,抑或更能注入創新求變的動力?

告別社會主義國營企業

請恕我孤陋寡聞,為何總聽不見那些所謂自由經濟的信徒,能夠真正貫徹他們的信念,真正擺脫「大政府,小市場」的束縛,推動貫徹自由市場和開放競爭的方案?為何總沒有人願意挺身而出,支持一些真正促進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的措施?

抑或其實他們才是社會主義甚或是共產主義的信徒?而能夠在大型官方填海中獲益的,則只有那三數家類似國營企業的大財團?

影子長策會成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