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5月18日

鄒崇銘

香港農業的三大迷思

香港本土農業已經式微?這彷彿已是一個人所共知的「客觀事實」。自1980年代開始,內地供港蔬菜的比率不斷攀升,至今零售價仍一直維持在低價傾銷的水平,試問本地產品即使不計成本賤賣,又如何能在價錢上堪與比併?人們經常說本地供應佔全港蔬菜2%左右,但其實此數字在2020年已跌至1.6%,種植蔬菜農地亦只剩下347公頃,僅較5年前又已大跌了兩成。

但問題是,這就是所謂自由市場調節的必然後果?

農地建屋更符成本效益?

這裏首先存在着兩個主要的迷思:其一、香港農地用作建屋更符市場效益。房屋問題一向被視為重中之重,但特區政府多年來卻力不從心,月前就連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也開腔關注。在如此一種政治大氣壓之下,加上「明日大嶼」填海成本極為高昂,政府面對財困亦顯得有心無力,於是農地彷彿變成即時釋放土地供應的萬應靈丹。

但問題是,農地真的可以如此「即買即用」嗎?其實只要看看兩年半前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推出至今竟仍沒有一個樓盤能夠上馬。地產商擁有大量農地,難道他們都想悉數留作私人發展,而不願撥作「公私合營」之用?實情是基建和交通配套已較完備的,地產商早早已經自行申請改劃,用不着等政府來和他們「共享」──假如剩下農地用作建屋真的更符成本效益,難道地產商不比大家都心知肚明嗎?

讓我們再來看看那些囤積多年、卻苦無改劃機會的小規模農地。近年不少地產商在政治大氣壓下,亦已紛紛將閒置多年的農地,借出作組合式過渡性房屋之用,從而為基層住屋問題出一分力。觀乎這些閒置地段的位置,可知大都並不靠近公路,更不要說主要的幹線公路了。因此除非政府在附近推行大型發展項目,否則地段根本難有改劃的可能。

香港人對本地菜沒有要求?

其二、本地蔬菜的市場競爭力並不足夠。這個說法的最主要問題在於:「市場」到底是指什麼市場?假如那是指單一的統購統銷、欠缺競爭、高度壟斷的批發渠道的話,那麼面對供港菜排山倒海的輸入,本地農夫和農場沒有談判本錢,欠缺圍內的人脈關係、產品無法得到買手垂青,以至即使生產力旺盛、產品質素佳,蔬菜也沒法傳送到消費者手上。若是從這個意義上,那當然可以說是本地蔬菜競爭力不足。

然而,已經出現了愈來愈多的另類銷售渠道。從傳統上來講,營運規模較好的街市檔販,自然不會依賴單一的批發市場,都私下保留着各自各的入貨渠道。例如是相熟農夫的出品質素有保證,檔販自然會早早下定訂單,以確保時令高檔菜有充足的供應。

須知現在的消費者已愈來愈揀擇,食開那檔的菜從哪裏出產的,是不是真的在本地種植,其實大家都心裏有數。

問題是也有愈來愈多街市以外的菜店,仍一味採取賤價傾銷的經營手法,零售價至今仍可以低至5元至6元一斤。其實消費者同樣亦心知肚明,如此價錢能買到什麼質素的貨色,吃進肚裏對健康又是否真的沒有影響?只因標價也未免太平,對於欠缺負擔能力、又或習慣精打細算的人來說,在感覺上是「不買走寶」而已。

從近年的發展來講,就更加多了不少網購平台,特別是在肺炎疫情的持續下,鮮活產品宅配直送已蔚然成風。特別是多張訂單結合令物流成本下降,中介人壟斷暴利的日子已為時不多。看看網上標價難免大嚇一跳,「本地菜心」竟然可以賣30元至40元一斤!不知行情或許還會懷疑,這是否網店「篤數」造市的結果!

必須加以說明的是:以上討論皆並非指向本地有機菜,而是通常只有漁護署發出「信譽農場」認可的本地常規菜。

本地常規菜備受忽略

這或許便涉及第三個重要的迷思:即每當大家談到本地菜的時候,便只會想到獲得有機認證的本地菜。而且不期然還會產生以下負面標籖:例如價格出奇地昂貴、供應量很不穩定、還會有很多蟲咬過的洞……諸如此類。這些標籖對本地有機菜來說,固然也是極不公平的;但套諸於本地常規菜來說,上述評語就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毫無疑問,即使從漁護署的官方角度,本地農業也應走高檔精緻路線,而香港有機農業亦已日漸站穩步伐,無論是通過農墟、直銷或宅配,皆已建立本身的市場信譽和客源──亦用不着再到批發市場去「鬥平鬥賤」。

問題是不少常規菜其實同樣品質優良,在耕作上採取了生態友善的方法,其出品甚至連個別有機農墟也樂意轉售──只是會標明那並非有機認證的產品而已。

說穿了,也可說是極為諷刺的是,大家對「本地常規菜」的認知仍極膚淺,片面地把它們和廉價傾銷產品畫上等號,並且沒有給予那份最基本的尊重和認可。就正如我日前參加一個工作坊,一批家庭主婦仍異口同聲在說:「在香港還有人願意辛苦耕田?那不是在等政府收地時賠多些,又是什麼?」

而作為一個銅幣的另一面,則是「本地常規菜」仍只停留在「本地」──含意空泛、大而化之的兩個字之上──農業代表的價值不被彰顯、背後農夫的面目模糊不清、產品的類別和味道沒有講究、具體耕作方式更未被清楚說明。凡此種種,固然亦可被歸咎為市場包裝和銷售手法的問題,但毋庸置疑,亦反映了更深層次的消費者意識問題。

或許,我們可以留待消委會多做公眾教育,但為何每人每天吃進口裏的必需品,就沒有更多人能夠站出來,為它們說句最基本的公道話呢?

影子長策會成員、香港農業3.0學術顧問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