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面對極大挑戰。因各地產業的分工精細、上下游環環緊扣,供應鏈受阻或中斷,造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面。各種服務貿易亦受牽連,出現「有貨難運」或「有運無貨」的情況。儘管有亞洲國家已經逐步復工復產,但歐美市場疫情仍未看到轉捩點,相信還需一段時間才能回復供需平衡。
面對危機,促使企業思考業務發展的優次,包括採取垂直或橫向的整合策略重新塑造供應鏈,並朝向區域化的方向,形成「近岸生產、近岸銷售」。結構調整亦帶動產業轉移,如內地正朝着更上游、高附加值的產業方向發展;紡織業、部分的電子零件製造和組裝等產業,則有向越南、菲律賓、印尼、印度等東南亞、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
企業沒有變得閉關自守。更多企業採取多元化的方向,而非限制供應商的選擇,以提升未來抗逆力。《滙豐商貿領航:重建更好未來》調查顯示,主要受訪市場中,五分之一的企業更着眼於在區內增加供應商,以作發展策略之一,只有少於五分之一縮小市場範圍。
港企尋新供應商市場
在亞洲,自給自足的區域性經濟亦逐步形成。去年,亞洲各國貨物貿易總額的60%是由區內經濟體間達成;亞洲各地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中,有59%來自其他亞洲經濟體;另外,全球三分之一的獨角獸公司均來自亞洲。透過製造、消費和投資,這個昔日的商品供應體正成為重要的消費市場,更多不同地區製造的商品將在當地銷售,而低成本亦不再是產業鏈唯一考慮的因素。
對香港企業而言,疫情無疑影響營商環境,帶來種種挑戰,但亦同時提供提升抗逆力的契機。港企可採取供應鏈多元化布局,將目光投向亞洲,尋找新供應商或市場。
為應對供應鏈不穩,63%的香港企業表示將於未來一至兩年推出措施,以加強供應鏈的可靠度及穩定性。公司將檢視與供應鏈相關的合作夥伴,確保他們以具透明度(45%)和環境可持續的方式營運(32%)。
加快數碼化進程
加快數碼化進程亦為提升未來抗逆力的另一方向。近六成的受訪港企表示會在未來五年投資於創新科技,以應對市場不確定性。
隨着互聯網和電子支付進一步滲透市場,亞洲區內以數碼方式進行消費的客戶群不斷擴大,同時,營運及生產的方式亦加速數碼智能化,推動亞洲新興經濟體釋出勞動力,為消費和服務產業發展帶來機遇。
科技應用不但有助吸納新客戶群,亦有助改善企業文化和令營運更為靈活,並可借助技術改變營銷策略、縮短供應鏈等。
例如,製造業和零售業可採用智能機器,以自動化製造和供應鏈流程;應用大數據,為業務流程掌握重要的走勢;透過電子商貿渠道,以低成本接觸到超出傳統市場邊界的消費者等。
此外,疫情亦間接促成業務長遠轉型。近半受訪企業稱會密切監察可持續基建,以及推動低碳經濟的能源轉型等發展對本身業務的影響。在環境、社會和管治方面表現出色的公司,相對會更受到消費者和投資者的青睞,此領域亦是創造長遠增長機會的趨勢。
俗語有話,「有危便有機」,今天的逆境或是明天的機會,企業必須把抗逆力注入基因中,放眼區域內的新發展。
作者為滙豐香港工商金融主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飲食業的悲劇 |
上一篇: | 康基醫療高速增長前景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