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年初至今,雖然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似乎有所增加,但我們對全球經濟增長仍然審慎樂觀,其中亞洲經濟基本因素保持強勁,單是區內的貿易(Intra-Asia trade)規模達到30萬億美元,已超越亞洲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亞洲和歐盟的總和。
然而,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為本港企業帶來不少挑戰。大型企業應對外來衝擊的能力一般較高,經驗較豐富,相比之下,中小企需要更多支持。銀行作為企業的夥伴,更需要協助它們應對各種挑戰。
早於中美貿易戰之前,據我們了解,有些美國買家已跟香港的廠商表明,為了控制風險和成本,應該避免將生產線集中於一個國家。大廠商應對能力高,中小企相對上沒有這麼靈活。
催化分散投資
不少香港輕工業面對內地製造成本上升,近年積極將部分工序轉往東南亞等國家,成本較低廉的國家包括越南、柬埔寨等直接受惠。對於一直覬覦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小企來說,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無疑催化港商分散投資的過程。
透過轉移部分工序,從而改變來源地,有些企業則改變產品的定義,讓企業避免徵收額外關稅。每個客戶的承受能力不同,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有些廠商近年已經將輸往美國的產品由越南出口,現在訂單過多,令廠商的議價能力增加,結果得以保持產品價格穩定。
沒有人知道中美貿易摩擦何時完結,中小企要保持甚至提升競爭力,除了將工序轉移至東南亞,盡量控制成本,還可以多花心思為產品增值。
再者,以內地目前龐大的產能規模,似乎沒有其他國家能夠完全取代,因此,基於關稅引致中國出口貨品的額外成本,未必一定由生產商獨力承擔,最終可能由供應鏈各持份者共同分擔。同時,人民幣兌美元於年初至今已貶值約8%,可以抵消部分關稅的壓力。
由於市場環境轉變,不排除部分買家可能變得審慎,或多或少造成心理上的影響,實際影響要待下半年才慢慢浮現。有些廠商落實較長遠的投資前,採取觀望態度,這也無可厚非,但以我們觀察,客戶在海外設廠的步伐沒有減慢。
跟過往的金融風暴相比,我不認為目前經濟環境很差,然而,無論與客戶的溝通,以及出席不同商會的活動,我都感受到中小企對前景的擔憂。政府今年初宣布向「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和發展支援基金」等計劃「加碼」,並再次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的特別優惠措施。
事實上,協助中小企積極面對挑戰,絕非單純是政府的責任,銀行一向是中小企的後盾,無論任何經濟環境,都積極與企業應對挑戰、拓展商機,以我們為例,沒有因為貿易摩擦收緊信貸審批,仍然以個別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作為衡量信貸的標準。
協助港商部署
與此同時,我們加強與客戶溝通,了解他們對貿易摩擦的看法和應對方式,例如其產品是否在徵收關稅的清單內、受影響的程度、買家的反應、產品的替代能力、怎樣應付關稅等。我們經常說,支持中小企,要彼此有信心,必須明白對方在貿易戰的部署和安排,這才是互信的基礎。
全港中小企業達到33萬家,佔全港企業總數超過95%,是本港經濟的重要支柱。隨着外圍不穩因素上升,下半年本港經濟面對的考驗只會有增無減,中小企業努力應對挑戰時,更需要各持份者的支持。
作者為滙豐香港工商金融主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外部風險上升 政策有限放鬆 |
上一篇: | 要爆煲寥寥上榜 數脆弱豈止四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