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7日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為中小企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政府及業界已先後推出多項措施,協助紓緩中小企短期資金壓力,銀行近年來積極拓展的數碼平台,此時更能配合疫情下的商業需要,於中小企的日常營運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小企是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佔本地企業數目超過98%,僱用約130萬名員工。但由於本身經營規模並不大,風險承受程度相對較低,面對外來環境轉變和經濟波動時,他們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他們的衝擊更大。
銀行業自去年8月起,已推出利息回贈和減費等措施,協助中小企應對貿易糾紛和社會環境不穩等挑戰。自香港金融管理局於去年10月設立「銀行業中小企貸款協調機制」以來,香港銀行業更批出接近9000宗中小企「還息不還本」、貸款展期和應急貸款等支援措施的申請。為進一步向受疫情影響的客戶提供支援,「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等方案亦即將出台,旨在紓緩中小企因收入減少而無法支付基本開支的壓力。
網上交易額量顯著上升
以滙豐為例,今年2月推出了多項措施,涵蓋多個行業和不同規模的企業,即時紓緩金額合共超過300億元的短期資金壓力。客戶的反應正面,至今近八成已利用自動延長進口貿易貸款還款期30日的措施,亦有逾六成的士及公共小巴貸款已申請「還息不還本」。至於即將推出的「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我們已作出全方位配合,成立過百人的專責團隊,協助處理申請。計劃正式推出前,已獲逾千間中小企表明會提出申請。由此可見,在當前環境下,現金流對中小企的重要性和急切性。
所謂「有危就有機」,疫情影響下,市民減少外出,改變了消費模式,網上商戶的交易量顯著增加。消費者愈來愈接受電子支付渠道,商戶更習慣使用此類電子商貿的收款渠道。例如使用滙豐「智豐收」收取的轉數快款項而言,3月份的網上和流動交易量比2月增長超過1.5倍。此外,通過PayMe for Business進行的個人對商戶(P2M)交易也有所增長,2月和3月的交易量為前幾個月的平均交易量的1倍。
事實上,於過去數年間,銀行業一直推動創新,科技的應用已從「陪跑」步入「領先」階段。以「流動優先」策略,銀行整合網上銀行、手機應用程式、社交媒體、客戶服務中心、直銷銀行等渠道,並利用生物認證科技、虛擬助手等技術,進一步提升客戶體驗和安全性,為中小企打造全方位的數碼服務平台。在當下的疫情時期,這些「零接觸」式的金融服務優勢顯得尤為重要。除了提升企業客戶的體驗,銀行對於金融科技的應用已滲透到中後端,例如以大數據洞察和預測客戶,提供切合所需的服務體驗,甚至利用實時數碼物流資訊,進行信用評估;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持續提升服務流程;區塊鏈運用於客戶識別、貿易融資、支付和金融交易等方面,提升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
中小企數碼銀行服務的發展及普及化,或間接因為疫情而加速。在這個艱難時刻,銀行業作為企業夥伴的角色更為重要,須共同繼續透過各種支援方案,以及提升全天候數碼服務,為中小企戰「疫」保駕護航。
作者為滙豐香港工商金融主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前海夢工場青年創業區招商 |
上一篇: | 期指未確定轉向 後市勿太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