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
中美貿易議題拉鋸結局雖然難以預料,但有一個宏觀經濟趨勢已顯現:亞洲的良性增長循環已逐漸成形,有效為區內國家應對外部壓力。
亞洲經濟正走向成熟,從出口主導的「亞洲製造」模式,轉變為「為亞洲製造」模式。在新模式下,經濟增長動力不再過分集中,而是分布於製造、消費及投資等,動力相輔相成,形成龐大、有實力的區域經濟生態系統。
隨着亞洲經濟逐漸自成氣候,面對環球、尤其是西方國家帶來的經濟不明朗及波動時,具備更高抗禦能力。
目前,亞洲貢獻全球經濟增長達到三分之二,隨着亞洲內部供應鏈日益多元化,消費主導的區內貿易顯著增加,亞洲各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已不再只來自北美洲或歐洲。
區內消費抬頭 再非生產基地
亞洲新興消費者已開始改變全球經濟的面貌。過去,跨國製造商把亞洲視作廉價生產基地,為滿足西方消費者的需求提供產品;如今,製造商的目光正轉向更接近其生產設施的亞洲本地消費者。環顧世界各地,愈來愈多服裝生產線特別照顧亞洲消費者的體型,推出較小尺碼及纖瘦款型,而家具公司也以適應熱帶濕熱氣候的材料推出新產品設計。
根據滙豐2019年《滙豐商貿領航:商界的現狀、未來和業務方式》調查顯示,77%受訪亞洲企業認為未來一年業務會有增長,樂觀程度不下於其他地區的企業。香港超過三分一企業表示,計劃透過開拓新市場來應對業務挑戰。在預計明年銷售額會增長的港企中,44%認為進入新市場是主要業務增長動力,而亞太區正是港企未來3至5年貿易或擴展市場的首選。
港企拓亞太新市場保動力
香港企業以開拓亞太區等新市場為策略,正好反映在中美貿易不明朗下,亞洲區域經濟生態走向成熟,為港企帶來了新發展空間。
亞洲經濟逐漸成形的良性增長循環,亦有助彌補關稅導致美國及其他地區商品需求減弱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儘管中國對美貿易額按年減少9%,其貿易總額仍增長3.9%,而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亦已大幅降低。據滙豐環球研究部估算,中國對美出口總值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2005年的7.1%下降至3.7%,幾乎減半。
雖然亞洲的區域間出口及國際投資均出現下滑,不過這更多是前景不明朗而非關稅本身所致,未會對亞洲經濟的前景構成嚴重威脅。長遠來看,這些影響甚至有助亞洲經濟自立。
亞洲經濟以區內製造、消費及投資推動增長的變化,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雖然中美貿易角力持續,亞洲擁有多個增長動力,區內貿易互通不斷提升,港企可望從受惠,以抗禦環球貿易挑戰。
作者為滙豐香港工商金融主管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