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2日
久等了的全球股市調整,上周終於來臨了。歐美及中國的經濟數據都差強人意,提醒大家全球經濟仍在放緩,未必那麼快見底。
中國學聰明了,主動出手打擊妖股,遏止A股過熱炒風。但是昨天上證指數和港股又再上升,炒風不可能一按就成功,但最少妖股沒有怎樣反彈。中國2月的M2增速只8%,略遜8.4%的預期,新增社融(TSF)更只有7030億元(人民幣.下同),大幅少於預期的1.3萬億元,證明貨幣政策仍偏保守,長遠是好事,但短期刺激效果就少了一點。
徵房產稅推動資金入股市
上周總理工作報告重點無疑是高達2萬億元的減稅降費,藉此刺激經濟,但我已留意到報告提及仍在計劃推行房產稅。只是當時大家興奮,認為報告中沒有再次警告「房是用來住,不要用來炒的」,就即時把內房股炒了一把。然後又出了多一些房產稅新聞,大家才知道有點捉錯用神。
很多人問我,一邊減稅,一邊計劃徵收房產稅,是否自相矛盾?我認為一點都不是,兩邊政策都是必須的,都有利於經濟轉型。減增值稅(VAT)不止對製造業有幫助,對刺激消費也有好處,減社保、公路和電費等亦然,都是針對提升私人消費佔GDP比例,使內地經濟發展模式更平衡和可持續。全國另一嚴重不平衡就是過度投資在房地產,擔心形成泡沫。這情況已出現多年,成因很多,包括股市發展失敗,一直未能取得投資者信心。
當局一直知道最有效遏止房地產炒風的措施就是徵收房產稅,但這項資產類別實在太重要了,所以一直不敢動,猶豫須承擔刺破泡沫的責任。但現在時機已到,即使國內房產泡沫未算正式爆破,也已開始收縮,北京及上海等城市二手房價實際上已跌了15%或更多一點,這是事實,但未必能在官方數據上見得到。既然房價開始下滑,即使逐步推出房產稅,責任都沒有之前那麼重大。此舉亦有助指引民間投資方向逐漸改變,從房產稍為轉向股市。當然這需要股市健康發展,盈利持續增長,股本回報率(ROE)和企業資源規劃(ERP)逐漸提升。
中美貿易談判再傳出波折,並不意外,沒有才奇怪。據聞中方再次拒絕去Florida簽協議的邀請,除了尚未談好所有條件外,雖然沒有太多人提過,但我已多次指出,如要求中國領導人再次到Mar-a-Lago只作私人家訪,這於禮不合,雖然看來小事一樁,但其實頗為重要。而其他阻滯,聽來也是跟國體有關。中方不接受太過單方面的種種要求(筆者贊同),例如保持人民幣穩定,中方也同時要求美元承諾不採取competitive depreciation(競爭性貶值)政策,雖然美方應回答貨幣政策是獨立的,滙率亦是自由浮動,不過,在特朗普主政之下,這些良好機制都已受到破壞。
中方似乎亦抗拒華府要求每半年、每季度甚至每個月的雙邊審查會議,企圖證明中方有否遵循協議規定,嚴格執行IP保護和其他市場改革措施等,實在有點欺人太甚,故此要求美方亦須對中方一系列要求有所回應,包括公平看待內地企業在美投資和經營。
特朗普執政危機升溫
在市場回調和中方轉為較強勢的背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近日已較少人再提及的原因,就是特朗普的政治和法律危機其實並沒有消失,一直繼續發酵,且或已近爆發點。全世界已聽了有關特朗普的各種醜聞近三年,跟艷星有染、付掩口費、妨礙司法公正、各種貪腐,甚至通俄!
大家都已早已完全麻木,並習以為常,只當作無關痛癢的花邊新聞。不少人更天真地相信特朗普真的是得民心而當選,忘記了他輸了近三百萬普選票的事實。尤其很多中國人(包括國內、香港和美國華人),可能都習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到現在仍頗支持特朗普。
如美國國民、國會及司法機關,繼續容忍了特朗普所有劣行,美國民主和法治制度將受到更嚴重長期傷害。但事情亦沒那麼簡單,真正考驗即將來臨。
特別檢察官Mueller應在不久將來終於完成通俄調查報告。這報告肯定不完美和不完整,但已花了超過兩年時間,特朗普的任期都已過了一半,如果再拖,這調查就無甚意義,所以必須有一個了結。過去兩年,我已多次指出,縱使Mueller真的是一個大公無私的檢察官(其實他是共和黨人),但畢竟其首要身份是美國人,不可能單從法律公正角度考慮這件事,亦必須考慮到整體國家利益的大局。從多方面都能看到這觀察是有根據的。
第一就是他的調查有點故意本末倒置,一年前已先下了最重要定論,雖然俄國有企圖干預2016年大選,但並未改變結果。結果那麼接近,調查又未完成,他怎麼可能知道答案?事實是他不知道,但這結論是必須的,因為如懷疑特朗普當總統的合法性,整個美國政治和憲法制度都瀕臨崩潰,所以絕不可以出現通俄的結論,寧願勉強吞下特朗普的合法性,然後才想其他方法來處理各種選舉衍生出來的政治和法律問題。
但是未蓋棺先定論也必有問題,既然不願查出真相,那麼整個調查就變了先天性的「跛腳鴨」,所有調查方向和手法都有掣肘。最明顯的是拖延時間和所謂堅持保密,令到傳媒無法提出尷尬問題。
另外,雖然Mueller檢控了數十人之多,包括一些肯定無法引渡的俄國人士,更成功入罪多名特朗普白宮前高官和前助手,包括前國家安全顧問Flynn、前競選經理Manafort和最親信的fixer(擦屁股)Cohen等,但已不敢再前進一步,直接檢控特朗普家人,尤其特朗普自己都經常罵愚蠢的兒子Eric、寶貝女兒Ivanka和女婿Jared。同樣有為調查作假證供的證據,為何入罪Manafort,但就不檢控他們呢?
針對特朗普本人,雖然Mueller發過問卷給他,特朗普也作了書面回答,但就沒有運用subpoena宣召證人的權力,迫使他接受面談問話,這也是為了避免總統拒絕盤問的憲法小危機。
從調查方向來說,雖然不少特朗普選舉團曾跟俄方多次接觸,但似乎尚未有直接牽涉到特朗普的證據(或故意㩒住),但就有不少嚴重妨礙司法公正證據,包括直接向FBI前局長Comey要求放過Flynn,他不答應就炒掉他。
通俄調查衝擊恐大於預期
在過去美國總統和政客還講點尊嚴和公義的年代,如有真確證明總統涉嫌妨礙司法公正,已有足夠壓力迫使總統辭職,尼克遜就是個好例子。但如今,不止特朗普不管法律和總統應有的尊嚴,國會的共和黨人亦已完全polarized(極化),不講事實、公義和法律!更醜陋的真相是俄國不止滲透了美國總統大選,連不少共和黨政客都接受過俄國捐款。
無論如何,本以為醜婦必須見家翁,Mueller報告必公諸於世,但現在看來不一定。原來Mueller必先把報告交給司法部長,然後經一輪redacting(審核和删除),才提交國會,最後會否對公眾發報都是疑問。特朗普選出的新司法部長Barr(曾當過)過去曾多番抨擊Mueller調查,而那正是他被選中的原因,怎會有公正?
經Barr審批完的報告,肯定已經體無完膚,公眾知情權必被剝削。但近日跟一些美國頂級策略師開會,他們說近日當地最大對沖基金經理非常擔心Mueller報告或將帶來衝擊,可能遠比現在市場預期為大。他們也不相信紙能包住火,特朗普的白宮更出名leaky(漏消息),所以最後公眾仍必能知道報告的「真相」。
到底「真相」具有多大破壞性,對明年總統大選有什麼影響,和民主黨應該怎樣處理,包括如何跟進Mueller調查衍生出來的其他國會調查,以至各城市和州份檢察官調查,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尤其SDNY(Southern District of New York,紐約市南區)帶領的調查,很多人說對特朗普的威脅可能比Mueller調查更大。整體感覺是問題很多,亦很嚴重,甚至太嚴重,產生出類似銀行「Too Big to Fail」,但更可怕的總統「Too Big to Jail」難題!
筆者正在北京出差,周四(14日)就去美國,下周到華盛頓參加常去的峰會。今次的重量級參加者很多,包括商務部長Ross和聯儲局前主席Yellen。今天不夠時間詳細分析Mueller報告對政治和經濟的影響,下周繼續。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Sports Direct野心大 可惜眼高手低 |
上一篇: | 會計界在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