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8日
未來兩周我出門到內地和美國公幹。今天在上海,明天去北京參加大摩一年一度的大型中國峰會,周末將赴紐約,準備參加下周的季度性CEO峰會。估計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最重要和最多人討論的題目必是仍在升溫的中美經濟冷戰。
其實在過去個多月,全球發生了很多重要事情,包括世界各地舉行了多個大型選舉。整體來說,全球政治氣候仍然在往右轉,國家民粹主義繼續上揚。
首先,是印尼4月舉行的總統大選,走溫和中間路線的總統佐科(Joko Widodo)成功連任,算是比較好的意料中事。
然後輪到印度國會選舉,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民主行為,選民人數超過8.5億,需時6周;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成功連任不算意外,但本以為他帶領的右翼印度人民黨(BJP)將失去大多數執政地位,需要跟其他小黨組織聯合政府,結果BJP國會議席不跌反升,贏得更大多數的300席以上!
民粹主義日趨茁壯
看來早前克什米爾(Kashmir)的大型恐襲,在選情上幫了莫迪不少。估計他得到更大的民意支持後,在外交上,或將對巴基斯坦和中國採取稍為更強硬態度,內政上則更傾向印度教優先政策,繼續壓抑回教國民。往好的方面看,他或將有更大權力和空間推動更多經濟改革政策,包括降企業稅、減息和大型基建計劃。
5月澳洲也舉行了大選,本以為工黨能勝出,結果是執政的自由黨意外取勝,得票率和席位均增加。選前民調自由黨一直落後於工黨,但澳洲法例規定國民必須投票,結果沉默的大多數發聲,他們仍較支持右傾的自由黨,似乎更害怕工黨加稅和增加社會福利負擔。外交上,估計自由黨將加強控制移民政策。
本周就輪到歐洲議會選舉,5億多人投票。我早已提過,美國的「攪屎棍」班農早在大半年前已搬到歐洲到處攪事,撥火支持各國的右翼民粹主義黨派,例如法國的國民陣線、德國的Alternative for Germany和英國法拉奇(Nigel Farage)新成立的英國脫歐黨(Brexit)等。
最終雖然右翼黨派仍未大獲全勝,但支持率已達三分之一,國民陣線在法國取得最多票,英國脫歐黨得票比保守黨加工黨還多。英國首相文翠珊終於宣布辭職,下屆拜相的最高呼聲人選是前外相約翰遜,後者當年正是脫歐的最重要推手之一,所以硬脫歐概率正上升。
其實,左翼綠色環保陣營黨派也茁壯起來,得票正在增加,所以早說民粹也分左右。最大的輸家就是代表「status quo」的中間路線黨派。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幾個全球趨勢。最重要的仍是國家主義上揚,排外情緒日益嚴重,包括反移民和去全球一體化等。某程度上,這些發展都是對中國不利的,因中國正是過去20年在世貿(WTO)制度下的最大得益者。
當然,貿易在理論上是互惠共贏的,但這些西方民粹主義者認為,得益的只有中國和當地的資本家,相對或甚至絕對輸家就是中低階層勞動者。
回看中美科技戰,「華為ban」可以被看作一個對中國態度的「litmus test」,很容易看出那些國家和企業對中國較友善,那些較積極支持美國。總結下來,美國企業沒辦法,尤其半導體公司必須支持;軟件方面,Google這麼快跳出來宣布Android也將禁制華為,有點較主動的味道。其他國家可能受到影響的企業,很多暫未表態。
較快宣布某程度禁售或停止合作的以日本企業居多,包括軟銀,以及它屬下非常關鍵的ARM,Panasonic和Hitachi也有一些。看本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盡力奉承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模樣,也可理解日本企業的對華態度。歐洲那邊,也有幾家英國電訊公司宣布停售華為手機。至今韓國企業似乎仍未發聲。台灣方面,台積電比較大膽,正面表態到現時為止仍未變,繼續為華為服務。
現時中國面對的壓力愈來愈大,近日美國出的狠招也愈來愈多(還未出金融招數)。除華為外,其他多家企業也被恐嚇將被放進「entity list」黑名單,如果繼續下去的話,別說5G,連4G、3G、高鐵,甚至家電都開不動了。不是誇張,試問哪一種現代產品,無論是民用或軍用,是不需要DRAM和CPU等芯片呢?
我認為這問題的嚴重性比石油更甚,連打仗都解決不了。舉例說,1941年美國開始禁售石油給日本,日本決定轟炸珍珠港,佔領香港、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地,目的就是保持石油補給線。當然最後日本慘敗,但期間數年,日本仍能勉強撐下去,原因是有石油和其他戰略性原材料。但芯片是全球最一體化的產品,即使大陸「解放」台灣並控制台積電,也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台積電仍依賴美國生產設備、IP、各種零件和原材料。
我不是說只有美國科技才重要,其實如果其他國家也用同一招針對美國,譬如台積電不接蘋果和Nvidia的訂單,美國也很難受。問題在於只有美國才夠膽出這一招。
華可用還擊不外5招
目前中方對科技戰的反應仍非常克制,值得讚許。部分原因可能是中國先建了防火牆,禁內地使用Google和Facebook等,所以現在美國帶頭再建一堵圍牆阻止某些技術進來,中方能說什麼呢?開個玩笑,假如華為在德國推銷產品做示範,客人要求經WhatsApp打電話到紐約,一點問題都沒有,然後客人再想用WhatsApp打去上海,竟然無法完成,客人就發現華為的通訊系統聯繫到哪裏都可以,除了中國。如果你是外國客人,你會買單嗎?
中國作出任何反應前,必須小心考慮行動想達到什麼目的,以及會否令已經緊張的情況升溫或降溫。我簡單分析一般人認為中國可用來還擊的招數:
1)控制中國佔了90%的稀土出口。短期內當然有點用,但中期(兩年內)已沒用。礦產,千萬別相信有長期稀缺性這回事,都只是價格問題。加州的Mountain Pass就有一個巨大的稀土礦,已停產多年,因價格長期下跌。每次中國威脅停止稀土出口,就必有人收購,但每次未到生產階段,價格必再狂跌又停產。有人說中國也擁有大量下游提煉設備和產能,但我認為可能只因工廠太污染,西方不想做而已。西方要做,一兩年內必能做到(電池的情況也一樣)。另外,最新一代的電子零件和磁石,用的稀土量已愈來愈少。
2)拋售手上1.1萬億元美國國債。中國仍是美債最大持有者,但已減了不少,佔全部美國國債不足一成。其實很多投資者,例如退休基金和保險公司都很想買,因為美國國債利率雖只有約2.4厘,但吸引力遠比負利率的德國和日本國債大得多;這還未把聯儲局出手的可能性計算在內。況且中國的美元儲備得來不易,在緊急時候非常有用,不可隨便用掉。
3)反過來放棄人民幣保7算,大幅貶至7.3或更低。這一招的可能性最大,但未必是主動行為,有可能是被動的,譬如最後美國把3000億美元貨品關稅都加上去,導致投資者失去信心。其實過去幾年,中國採取逆市場操作,一直在跌的時候買進人民幣。但主動貶值的後果很嚴重,包括被看作把貿易戰轉為全球化,對歐洲、日本等也宣戰。再者,也可放棄吸引外資投資到人民幣資產的大業。若處理不好,連國人的信心都失掉,走資潮再現。
4)中國可以令到在內地做生意的美國公司日子更難過。據了解,其實已經開始了。這一招比對美國進口貨加稅更有效,因為每年美企在華的營銷額高達3800億美元,比進口的1500億美元多一倍,幾可抵消美中貿赤。純利也超過300億美元,且原本仍以雙位數增長。
5)我認為最合理的還擊方法是中國也嘗試以控制5G和其他科技IP來阻礙美國的科技發展。如果華為技術真的大幅領先同業,這應該挺有效。拖延或否決美國科技公司的合併收購案也可以,但就有點落於下乘。
最合理做法重啟談判
權衡輕重,想清楚後,最合理的做法仍是重啟談判。這當然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最少有望達成停火協議。首要是美方的態度必須改為客氣一點,中方才可重回談判桌,這亦是美方有沒有誠意的一個測試。
出什麼招還擊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仍是繼續加速改革開放。如有需要便再加減稅力度,刺激消費和生育,加快經濟轉型。同時加速開放市場和私有化國有資產,提升經濟效率。
最後,中國必須有心理準備,美國和整個西方必將對中國有愈來愈多的深層次改革要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Friedman形容特朗普是一個「Human Wrecking Ball」,打破了中美關係的原來框格。很多原本西方因傳統和禮貌原因而長期沒有出聲的要求,包括開放市場,甚至拆除防火牆、開放外管、放棄舉國式工業政策(或更嚴重的)等要求,現在特朗普都出聲,已經到了「No holds barred」(無招數限制)地步!
西方勢促守遊戲規則
中國絕不幻想中美關係可破鏡重圓,絕不可能回到之前相安無事的局面。這跟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道理是一樣的,宇宙的entropy(熵)永遠單向增加,是時間只可前進的方向指標。即使明年美國選出一個民主黨總統,最多他/她會客氣一點,但框架已經打破,不止美國,整個西方都必定繼續要求中國按國際公平對等的遊戲規則來玩,不會再接受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的藉口。
我非常明白中國跟所有人都有一種「If it ain't broken, don't fix it」的做事方法和惰性,在過去是非常合理的,估計大多數中國人仍支持這種做法,但千萬不可就以為發展模式真的仍然「ain't broken」。問題是現在先「broken」的部分是外邊世界(遠不止美國),且再不接受中國封閉式的經濟和互聯網。
你可以投訴,這是干預中國文化甚至內政,亦當然存在種族歧視,以及誰不想繼續當老大等因素。但西方也真實感覺中國的發展模式威脅到他們──不是一般的威脅,是生死存亡的那一種(existential threat)!
中國和外面真的可以分割為大小不同、兩個河水不犯井水的經濟和科技生態圈嗎?答案是幾乎不可能完全獨立,即使可以,中國人會接受發展空間愈來愈小的未來嗎?
所以,結論只有一個,「It is already broken, gotta fix it...FAST」(已經破壞,必須修理……趕緊)!
中環資產持有Google及Facebook的財務權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逾六成機會兌現五窮六絕 |
上一篇: | 中國為何拋售美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