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6月11日

譚新強 中環看世界

中美鬥爭第三回合 俄國輕易勝出

離港兩星期,先回內地,然後上周去紐約參加季度CEO峰會,最後往邁亞密休假數天(超正),現正在歸途航班上。

上周心情欠佳,所以脫稿。見到周日上百萬市民上街和平示威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猶比2003年多,既興奮,但亦更擔憂香港夾在中美角力之間。因此估計撤回法案的機會不高。

我曾以十五回合拳賽來形容中美角力競爭。第一回合從去年美國宣布第一輪關稅至美國中期選舉期間,中國被突襲,初頭顯得有點措手不及,毫無疑問,美國先勝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可說從共和黨在中期選舉失利開始。其實當時美國經濟仍強勁,但投資者開始擔心貿易戰升級,以及聯儲局的所謂「政策錯誤」,導致連美股都大幅調整,標普跌近熊市。

反而中國在年初開始採取多項正確且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尤其大規模減稅降費2萬億元人民幣,對刺激經濟和調整發展模式至為重要。第一季經濟數據終於穩定下來,年初至5月初A股表現更曾一度領先全球。所以我曾撰文宣布中國勝出第二回合。

5G與國防已不可分割

當時特朗普幾乎每天都說談判進展良好,美方官員更透露協議已90%完成。明知即使談判成功,也只是停火協議。遠比貿易更重要的科技戰才剛開始,尤其5G,AI和半導體等技術,與國防已完全不可分割。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更企圖掀起金融戰線。

4月底,當所有人都以為協議已是囊中物時,我已提醒大家「攪屎棍」班農回朝,重新鼓吹針對中國。我亦擔心特朗普耐性有限,本來90日的談判限期已過時60天,情況隨時有變。不幸言中,特朗普在5月5日突然發推文,宣布談判失敗,把所有責任推卸到中方。除提升關稅,亦宣布更辣的「華為Ban」。中美鬥爭,第三回合正式開始。

美方當然不可推卸全部責任。特朗普善變,在一年多的談判中,多次反口,去年更曾撕毀已達成共識的協議。他亦善長故意自製危機,藉此換取妥協。近日的墨西哥邊境問題正是個好例子,特朗普以關稅恐嚇墨國政府,迫使嚴厲制止來自中美,因黑幫罪案所引發難民潮。特朗普看似成功,墨西哥很快就屈服。

除美方善變,我們也知道草稿協議非常不公平,據說分為七篇,每篇都要求中方作出各樣承諾和改變,包括加強保護IP,防止強迫性技術轉移,確保人民幣穩定等等。據聞,更要求中國開放互聯網,甚至修改法例。最難接受的是過度「intrusive」(侵入性)的執行機制,包括季度性驗證中方有否符合協議。更離譜的是美方就什麼都不用做,在所謂「監督期」內,連關稅都可保留。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是位中國通。在峰會上他說,中共在4月中舉行了一次政治局會議,大部分成員強烈反對草稿協議的不平等性,所以最後無法接受。請留意,這說法跟《日經》報道的版本頗接近。

中方似乎對文本作出了頗大修改,據說删除幾乎所有與執行相關段落,協議從150頁删至只105頁。在峰會上,不少美國前高官,包括前國防部長,前國家情報局長,和副國務卿等,都表示擔心中美貿易爭議公開化,兩邊立場日趨強硬,愈來愈難「land the plane」(安全着陸),達成協議。陸克文表示他首次給予低於50%的成功概率,但仍希望在6月底的大阪G20峰會能見轉機。有人指出,極度鷹派的副總統彭斯本計劃在6月4日演說,但已遭推遲甚至取消,可勉強算是伸出橄欖枝吧。

重要中美非官方橋樑,黑石老闆Schwarzman, 在峰會上亦對中方改變立場,表示不滿。我在峰會上亦有發言,提醒大家「data is the new oil」,指出華為Ban的危險性。如擴大至全中國,完全切斷晶片供應,代工服務和半導體生產設備,情況將有如1941年的美日情況,後果堪虞。不幸連美國前國防部長都非常贊同我的觀點!

第三回合,中國股市反應無疑較差,恒指和上證都跌逾10%,深圳創業板更重回熊市。美股標指上周一最低點從最高位下跌約7%,但聯儲局開始放鴿,有望下半年減息,加上解除墨國關稅危機,美股已收復一半以上失地。對比12月,今次兩邊調整都較淺。

中國面對關稅提升加華為Ban,還擊招數確有限,最有效對策仍是一邊談,一邊加快改革開放,但經濟轉型需時,不可能馬上成功。那麼是否代表美國又再勝出呢?不少外國人,尤其中國人,更認定特朗普表現強勢,在明年連任選舉中,肯定「sure win」。但從今次到美國的感受,又未必盡然。在峰會普調中,有點意外,竟然53%參與者認為如前副總統拜登,可在大選中打敗特朗普。當然這峰會參與者只代表美國最頂層的0.01%不到,但這些人亦正代表兩黨的最重要金主。你認為金錢對選舉重要嗎?

商界領䄂最不滿的是特朗普已把關稅本身昇華為政策目的,而非單止是貿易談判的一種手殷。納瓦羅等鷹派權傾朝野,堅持關稅是由出口方付出的,更幻想有效把製造業帶回美國。但事實並非如此,低端製造業如成衣和鞋,在美國製造成本太高,回歸是絕不可能的。成衣和鞋仍未加關稅,但將包含在下一輪3000億美元加徵的商品內,對低收入人士打擊最大,亦即特朗普的鐵粉。原來美國80%數量的成衣售價低於20美元,而平均美國家庭的緊急儲蓄只有400美元!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長期徘徊在只有40%,上次中期選舉亦證明,最重要的並非支持率,而是投票率。只要民主黨能驅動大量國民投票,就有機會成功。

特朗普致力破壞盟友關係

特別檢察官米勒(已退任)報告完成後,很多人誤會特朗普的通俄調查就此告一段落,但事實是噩夢才剛開始。一如所料,米勒缺乏勇氣,早已妄斷俄國沒有改變選舉結果,亦不敢判斷有足夠特朗普選舉團的通俄證據。最後連建議控告特朗普妨礙司法公正都不敢。他軟弱地解釋既然憲法不容許控告在任總統(不少憲法學者不同意),因此就不作定論,但特意強調並不代表特朗普清白,提醒國會有責任利用其他政治渠道採取行動。意思是建議國會啟動彈劾程序。

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仍不支持彈劾,私底下表示更希望在選舉中擊敗特朗普,然後按刑事法把他送入獄中。她擔心即使彈劾能通過眾議院,亦將胎死腹中在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內,造成反效果。但剛進國會的新丁和所代表的選民,已極不耐煩地問為何特朗普仍在白宮?所以如不啟動彈劾,亦可失去部分選票。

今次與美國朋友討論特朗普的「Too Big to Jail」問題,他們已不再否認或逃避此話題。有位以披露Enron騙案而出名的朋友毫不猶豫地說,從1980年代起,特朗普已利用賭場幫俄國oligarchs洗黑錢,地產業務亦與俄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建議大家在YouTube看一下MSNBC主播Rachel Maddow的節目,過去兩年仔細分析特朗普與俄國的不尋常關係。

美國人最不理解和擔心的是為何特朗普在外交和貿易上,不止針對中國,似乎更致力破壞跟所有盟友的關係,即使對最遷就他的日本都未必放過。他更經常攻擊WTO、歐盟,和最為重要,確保西方安全70年的NATO,時則投訴德國國防支出不足夠,時則指控NATO已過時。

那麼誰才是這回合的真正贏家?答案已很清楚,不是美國,更非中國,贏家正是俄國。部分美國人仍盲目堅持俄國國力已今非昔比,人口下跌,經濟疲弱,已不再值得憂慮。我贊同俄國手上的牌最弱,但絕不可忘記普京明顯是全球最具計謀的領袖,且出身於KGB,最善長滲透他國進行間諜活動,甚至干預選舉和推翻政府等行動。

俄國干擾美國政治,得到什麼好處?西方不是仍然執行經濟制裁,美國不是在伊朗和委內瑞拉問題上,都採取跟俄國的敵對立場?首先,特朗普與俄國的關係也是動態的。有位與特朗普稔熟的美國朋友指出,上台前的特朗普,有如一位好賭好色的王子,登基前生活放蕩不羈,欠下周身錢和情債。但當王子一登上皇位,大權在握,所有前債都可一筆勾銷。我不認為仍算民主的美國,情況就這樣簡單,如俄國仍掌握大量特朗普的黑材料,他必仍有所顧忌,不敢與俄國反臉。但誰也不想長期做別人傀儡(可參考《無間道》),何況堂堂美國總統,他也知道俄國不敢隨便爆料,可導致嚴重後果。近日特朗普為表示與俄國劃清界線,就在伊朗等問題上採取強硬態度,在菲律賓附近水域,上周更幾乎發生戰艦碰撞。在明年大選,俄國亦未必再支持特朗普。但幾乎肯定,各路人馬,必將利用比2016年更先進的AI等技術干擾選舉。

鷸蚌相爭,俄國就是獲利的漁人。很多人認為中美之爭,無可避免,這可能是真的,但特朗普的當選,成為了事情加速的催化劑,且徹底改寫了關係的本質,由尚算友善的合作加競爭,變為頗敵對且危險的競爭甚至對峙。即使明年特朗普落選,無論誰當總統,中美關係仍必緊張。所以我仍不贊同特朗普指控中國拖延談判,希望民主黨人當選總統。對中國而言,可能更願意繼續面對「the devil you know」。

過去兩年多,不止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美國跟歐盟關係亦不斷惡化,西方已無暇對付俄國。俄國雖仍被美國國防部表面列為跟中國同等級的最大威脅,但根本有名無實。特朗普更曾罕有地取消對普京好友、俄鋁老闆Deripaska的制裁。因此過去兩年俄國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可以休養生息,逐步恢復元氣。除此,中美相爭亦送給俄國一件更大禮物,把中國送到俄國懷抱中。美中交惡,俄國反而對中國示好,中國當然樂意「落搭」。去年俄國邀請中國參加重大軍演,購入大量中國國債。最近國家主席第八次訪俄,並簽署200億美元合約,包括共同發展5G網絡。

我不介意中俄交好,中國亦實在需要更多盟友。但我們也必須謹記歷史,從清朝起,俄國搶掠中國領土比任何人都多。反而美國的帝國主義色彩較淡,最少在中國沒有殖民地,二戰中亦有功打敗日本。

國家主席習近平首稱特朗普是朋友,亦指出中美不可能切斷所有關係,但親疏有別,上周宣稱普京為最要好朋友。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