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7月9日

譚新強 中環看世界

香港未來的真正主人翁──長者!

本來已不想再多討論社運的事情,很多投資界的朋友們,都在社交群組內,甚至飯局前,互相提醒畫量避談政治和社會問題。大家都希望這場風暴逐漸過去,或最少不影響投資。6月出現多場大規模示威遊行,恒指不是照樣大幅反彈。百威和阿里巴巴等巨無霸,都不畏風雨,仍趕着來港上市,HIBOR都被扯高,積弱已久的港幣都回升不少。連港人最「驕傲」亦最關心的樓價,似乎都升至破頂,新樓盤繼續出現人龍。一切欣欣向榮,這場噩夢,終於告一段落?

Baron Rothschild,早在十八世紀已教落,「Buy when there is blood on the street」,畢非德亦教落,應把政治與投資決定分開。我大致上贊同這些說法,亦渴望投資決定能完全取決於微觀企業盈利前景,完全不用考慮宏觀政治問題。但事實是根本不可能,雖然港股確不止代表本港經濟,但今次社運甚至可影響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再加上中美立體式鬥爭,或許關乎生死存亡的大時代背景,香港早已成為貿易、科技、金融戰中一隻重要棋子。老實講,無論是中美鬥爭,還是香港社運,最重要的爭拗正是意識形態。美股市盈率可高達18倍,反之雖總說中國經濟好,永遠高速增長,但為何港股和A股卻只11倍不到,H股更可憐,只8.5倍?這不是意識形態折讓,是什麼?

最重要的爭拗正是意識形態

講得好聽,示威已成為「香港文化」一部分,再落去,就快成為更九唔搭八的「核心價值」,或什麼「傳承」。講得不好聽,示威這種街頭鬥爭已成「風土病」,且病發周期愈來愈短。現在基本上是三日一小宴,七日一大宴。政府仍然採取石牆式(stonewalling)拖延政策,拒絕做出對示威者訴求的進一步實質回應。明顯,只答應暫緩《逃犯條例》修訂的立法工作是完全不足夠的,我認為必須重推政改,企圖把危險的街頭鬥爭重新帶回議會。

長期拖延絕不是辦法。五年前因政改失敗衍生雨傘運動,雖在近三個月的佔領運動後,終在半自動、半被動的情況底下結束,但現在已看到,雖過了五年時間,不止原來的各種深層次社會、經濟、民生和最重要的民主問題未有解決過,反而加深了。且一如所料,抗議行動亦起了變化,「政」、「反」兩方願意使用的暴力程度都巳升級,示威者亦改變了策略,由長期佔領變為來去如風,每次行動基本上不超過24小時。這做法較聰明,沒有長期佔領那麼疲累,對個人生活影響較少(雖剛聽說三分一港大醫科生,因示威影響考試不及格),對社會影響亦較少。不好處是因時間有限速戰速決,雙方的暴力程度,升級得更快,更容易產生傷亡。

暫時,香港示威者的「質素」,仍是全世界最高的,絕對沒有趁火打劫,或對街上店舖和車輛,做出刑事毁壞。但一如所料,行動有愈來愈激烈跡象,亦不幸已出現傷亡,更有人自殺。大家要非常小心,社運可能已開始被一小撮最激進分子綁架掉。示威者行動極端化,加上政府拖延回應的另一不蓄意(或蓄意)後果,就是最不幸的社會分化現象。相信每位讀者都有個人經驗,朋友、同學、小孩家長和家人,在不同WhatsApp群組內吵架(極少在微信,你懂的),有些人因此脫出群組,甚至斷交。

激烈的社會運動,導致不同方向的社會分裂,從來都是無可避免的悲劇。不可能所有人的觀點、信仰和利益都是一致的。現在有多方面的撕裂,包括財富階層、職業、教育水平、家庭文化背景和國籍等等。但最不幸,最嚴重,令人最痛心,亦可能是最危險的當然是世代的撕裂。不知真假,近日聽得最多的就是年輕人怪責父母,為何不在數十年前,已為他們爭取民主。他們更當然認為大部分年紀大的人都屬建制派,壟斷財富,尤其房地產,撐警察,即是與他們為敵!

反過來,我也經常聽到年紀稍大的朋友,其實不用很老,只約40歲的,已不停慨嘆世風日下,今時今日的年輕人生活無憂,父母大多呵護備至,所以缺乏上進心,不好好勤力讀書或努力工作,整天只掛住上街示威搞事。最罪大惡極當然是不懂孝道,不尊重父母,不聽「大人」的話,更斗膽挑戰警察和政府威權。

像紅衞兵文革時代最悲哀

我明白他們的感受,也未必全無道理,但提醒他們一句,自遠古以來,中外歷史已有無數次上一代投訴下一代的人不夠努力,缺乏禮貌,生活糜爛等等。請留意另一徵狀就是上一代的人,永遠認為下一代的音樂很難聽。2400年前, Socrates已曾說︰"The children now love luxury; they have bad manners, contempt for authority; they show disrespect for elders and love chatter in place of exercise..."

夠古老未?中國人崇尚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百行以孝為先,當然更認為後人永遠追不上遠古聖賢。所以不要以為現在的投訴是什麼新現象,更不等於一定是事實。這世代撕裂最悲哀之處是因為真的有點像紅衞兵文革時代,以革命為名,批鬥所謂地主(大部分年紀較大),但亦包括大量老師、上司和最忤逆倫常的父母。如有興趣者,可以看看舊電影,例如《假如我是真的》(可以反對譚詠麟撐警,但不明白為何要褫奪他的金馬獎,這部電影就是講文革鬥爭的恐怖),和《皇天后土》(當年連香港都禁播),或者翻查一代紅伶「紅線女」,被親女兒剃頭批鬥的悲哀史。

孝道、敬老和尊重資產權益,其實是人類聰明的偉大發明。道德觀念是人類獨有的特性,即使同情心和同理心,亦只有極少數高級哺乳類動物如猿猴、大象才有些少。動物世界基本上是殘酷旳,只有物競天擇,弱肉強食,老弱和傷殘的,一般就是捕獵者如豺狼、老虎的首選對象。但人類有感情亦聰明,明白到人生是一個過程,大部分人都會逐漸衰老,變得體力虛弱,但並不等於沒有智慧,經驗更加是時間累積下來的,不應隨便摒棄。資產權益更是一種保險,上半生辛勞的成果,受到法律尊重,別人不可任意搶掠侵佔。

增加土地資源刻不容緩

當然這是一個需要非常小心的平衡,既要保護年長人士的權益,但亦不可讓某小撮人依賴官商勾結、囤積居奇,和其他等等不法手段,藉此掌控社會太大比例的財富和資源,剝奪年輕人的機會。香港本來已有特殊的政治問題,已很適合和需要民主,但又無法得到,變成死局,加上QE年代下,財富懸殊日益嚴重(全球現象),尤其房屋的價格、租金,輪候公屋,和空間窒息地過度細小等問題,原來早已升過了沸點。有人話,社交平台的崛起,亦是全球社運的一個催化劑。

大部分年長和年輕人,下意識地唯一同意的觀點是老生常談的「年輕人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連政府都要不斷說很有誠意聆聽年輕人的訴求和心聲,和盡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些說話可能很空泛,但覺得責任上還是要講的。

但我想提醒大家,這句話未必是完全正確的。固然,暫時人類似乎仍需經過生老病死的階段(未來走向singularity?),但隨着醫學的所謂進步,人類平均壽命(AL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不斷上升,香港人(男女都是)的ALE都是全球最高的,高達83歲,比日本還要長壽,且仍在上升。但要留意的是平均健康壽命(HALE, Healthy Average Life Expectancy)的上升速度比ALE緩慢,即是未來長者醫療服務的負擔將繼續增加。

香港的人口結構非常不平衡,出生率只有1.11,只有約人口穩定需要的2.1的一半,即使加上移民,肯定仍不夠。中間年齡已高近45歲,但仍將繼續急速上升。現時最多人的年齡組別是50-54歲,佔9.1%,遠比15-19歲的5.6%高。現時65歲或以上佔比約15%,估計約15年後,佔比將升至近27%。從這些人口數據看得到的事實是,對不起,香港的未來,並不屬於年輕人,其實香港的未來,絕對屬於長者!而且請千萬不要誤會,這並非一個短期現象,隨着經濟模式變化,生活、科技和文化變遷,人的生活愈來愈個人化、虛擬化、網上化,加上社會愈來愈開放,接受各種性取向,包括無性取向,出生率只會繼續下跌,所以絕非開玩笑,長者才是未來的大多數,亦將擁有大部分資產,是真正未來社會的主人翁!

這事實對政府政策、社運的理據、態度、手段和目的,都應有極大影響。首先如政府的目的是照顧和服務大多數人利益的話,在有限資源情況下,必須作出一些抉擇上的取捨。譬如在房屋政策上,長者和有家庭者擁有優先權,是合理和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他們的平均等候期亦已回升至5年以上。當然,年輕獨身人士的平均等候期更不合理,可以長達25年以上!公平的解決方法絕非因年輕人較「嘈吵」,較願意上街示威,就因此遷就他們而給予優先。唯一解決方法是政府增加提供土地資源,縮小郊野公園或填海,以及更實際做法──放寬土地和建築物改變用途規限。

年輕示威者,如他們真的相信民主,當他們真正明白自己的年齡群組,只屬極少數時,15-30歲只約佔20%,他們應該變得較尊重年紀較大,31歲以上約佔70%,佔大多數的人的權益和意見。當然31歲以上人士的政見都必有分歧,有些支持建制,有些支持泛民。我個人估計,支持泛民,甚至支持某程度上的示威遊行者,應佔多數。但我幾乎肯定他們跟15-30歲群組有兩個頗大分別,第一是31歲以上人士,較低比例支持那些最極端,最不切實際,和最危險的政治訴求。第二,他們大部分肯定不支持以愈來愈激烈和暴力的手段和行動,藉此來企圖達到政治目的。說到底,如大多數的香港人,基於社會穩定、和諧,以及個人和財富安全等考慮,而願意接受較慢甚至較有限的民主進程,這是他們的選擇和權利。如年輕人真的相信民主,少數服從多數,即使他們不顧自身安危,也應尊重和珍惜香港的未來主人翁──長者!

中環資產持有阿里巴巴的財務權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