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2月12日

譚新強 中環看世界

同股不同權 逆時而退之舉

我上周指出,今屆中央政府的政策重點已從反貪腐(仍將繼續),轉為去槓桿,此觀察馬上被證明是對的。上周五(8日)習主席主持政治局會議,會後宣布訂下2018年3個經濟工作重點,首要任務就是嚴控宏觀槓桿情況,其次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以及防止重大風險,第二和第三才是精準幫助人民脫貧和改善環境污染問題。

有些讀者可能以為我近幾周的文章較悶,沒有高科技那麼過癮,主要討論現屆政府的一些新政策,如打破剛兌、收緊貨幣和財政政策等,似乎很遙遠,跟投資沒甚關係。但這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更已成為第二大經濟強國,一舉一動都對全球經濟和市場有莫大影響力。而全球經濟其中一個最大隱憂(可能沒有其中)正正是中國債務增長過快。所以現屆政府那麼重視去槓桿,是一件對長遠發展最好的事,但問題已累積很長時間,且已到了驚人規模,單是影子銀行規模已近十萬億美元。如何去槓桿,但同時又要防範系統性風險,難度有如拆計時核彈!

挑戰雖大,但我認為只要政府有決心,應該有能力而且還來得及解決問題(未到Minsky moment)。以上屆政府反貪腐運動的慣常手段和做法,今次去槓桿運動才剛開始,必然愈演愈烈,投資者要做好準備!很久以前我已提醒大家要防範的4大萬億級危企,到現在已有3家曝光了。近日海航的融資困難逐漸浮現,連老本行的飛機租賃費都開始拖欠,就知道問題多嚴重。

殼主如意算盤打不響

大家可能以為這些問題跟投資者關係不大,海航只有數間空殼上市公司,安邦又未能成功上市,連萬達都已從香港退市。但這想法是錯的,一來他們雖非上市公司,但每家都欠海內外銀行大量錢,且發行過大量債券和理財產品,所以一旦違約,要小心會否出現系統性風險。近月國內債券市場不停下跌,連10年期國債孳息率都升至4厘,企業債息差更拉闊不少,都是跟理財產品拆倉和擔心愈來愈多違約事件有關。這亦是近日港股和A股大幅調整的主因。

另外要留意的是以習主席作風,不可能那麼快就收手,必將有更多增長過快、財政混亂的大集團成為排查目標。跟內地朋友傾談,有些人甚至擔心某些小銀行都可能出問題。大家記得數年前成立的存款保障制度嗎?這是用來減低道德風險的,就是說連存款者受到保護都是有上限的,亦即是說,小銀行也可以出事,或最少有增資壓力!

內地嚴厲進行去槓桿運動,香港證監和廉署也在聯手對付一些懷疑違法的上市公司。每次在傳媒見到「財經猛人」這稱號就驚,好人好者有什麼咁猛?這稱呼似褒實貶,意指此人非正人君子也。是否真的有錢都很難說,可能有的只是枱面枱底的滿屁股債。我真的有點佩服David Webb,佩服的不是他的金融偵探技術,這些人做事方法一般都頗粗糙,任何明眼人都能看穿;佩服的是David Webb願花時間和心機去分析這些無聊殼股,大概因為他在它們身上輸過錢吧。

在殼股股災前,我也曾提醒大家要小心殼股風險。源頭理由其實是內地證監加快審批IPO,排隊時間從7年減至只有一年多,效率大大提高,因此A股殼需求大減。香港和內地市場關係密切,當然亦大受影響,今年殼成交亦大幅減少。外管一直甚嚴,亦是殼股需求減弱原因之一,再加上證監和廉記終於有所行動,這場風波就此出現。

這些殼主本來的如意算盤是收購大堆爛殼,再「啤」一些出來(創業板真的很失敗),拿住它們當寶,整天守株待兔,渴望內地土豪來買。但時到今日,哪有這麼多「老襯」?就算有買家,都極度精明,甚至是「空手道」專家,最後殼主反被騙都也不奇。

削外界監控權 公司治理水平降

養一隻殼也非盞省油的燈,上市年費及審計費用動輒上千萬; 就算是空殼,總須扮作有點正業,如經營不善(佔大部分),每年最少輸幾千萬,再加高管人工開支等,每年成本輕易上億。最要命的是有些所謂「財技高手」,最叻無非是借錢,一般都把股權抵押盡,利息成本隨時又數千萬,當利率一升,就更嚴重。

這些「股壇猛人」、「財技高手」野心勃勃,聯手操控數十隻殼,成本有多高,大家心裏有數。平日這些垃圾股,外資和北水都不碰,香港散戶亦早已學精。所以,這些殼如長期賣不出,就很容易因財失義起內訌。當出事時,更必出現大難臨頭各自飛,或經典的狗咬狗骨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

港府積極推動「同股不同權」計劃,似乎事在必行。最近證監加強執法,似乎亦是為了配合此計劃,企圖說服投資者就算有了同股不同權,執法者仍將保障投資者利益,但我則極擔心此發展將減低本已不高的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水平。

港府永遠企圖模仿外國。按他們說法,美國容許上市公司同股不同權,有助所謂創新科技公司,發揮他們的創意,集中精神在科技的長期發展,不用「浪費」精力應付投資者的「無知」要求,如交代季度業務進展、資金用途,或「斗膽」要求盈利和派息等!這簡直侮辱高科技天才拯救世人的崇高理想!

無可否認,Google是一家很厲害的公司,上市時的座右銘是「Don't be evil」,當時已有點受不了這種自命清高的態度。更諷刺的是後來重組為Alphabet,再發行多種同股不同權的股票,大大削弱外界股東的監控權,這就是Don't be evil嗎?

就算勉強接受在創新公司發展初期(其實上市後還算初期嗎?),需要多一些自由度,技術知識比資金更重要,所以同股不同權有助減低過大的短期業務表現壓力。但當公司進入成熟期,又會否取消同股不同權的安排(從未見過)?如不取消,又怎可保證公司會着重股東利益?投資者當然亦較難監控管理層。今年在美國不止荷里活,連矽谷都出現不少#MeToo性騷擾和歧視個案(Uber),同股不同權減少了提防這類事故的方法,出事後要換管理層亦較難。

欠法規保障小投資者

港府以為增加披露和嚴厲執法,就可彌補同股不同權的漏洞。其實香港非常不適合同股不同權。首先香港缺乏保護小投資者的法律機制,沒有美國非常有效保護小投資者的class action(集體訴訟)和contingent fee(包攬訴訟)。除非香港馬上立法,不然同股不同權或將製造大批有冤無路訴的小投資者。

另外香港、內地以至全亞洲的資本市場,長久以來其中一個最大問題正是公司治理水平太低,對小投資者保護不足。大部分國內投資者對港股印象已不佳,認為水很深(A股何嘗不是),充滿如輝山(06863)的妖股和老千股;如再容許同股不同權,這不良印象必再加深,不利吸引內資來港投資。外資就更不用說,他們最推崇的一套activism(積極推動改善公司治理),在南韓、日本、香港以及全亞洲都行不通,正是長期低配的原因。他們接受Facebook同股不同權,不等於接受香港上市的什麼backbook同樣安排,雙重標準是天性。

港府很焦急吸引小米、大疆、陸金所、平安好醫生、螞蟻金服、TMD等新經濟新貴,甚至沙地阿美來港上市。但玩鬥低監管的regulatory arbitrage(監管套利)遊戲是不行的,乃逆時而退之舉。A股連優先股都不容,更莫論同股不同權,近期中央正要杜絕監管套利空間。如香港逆向而行,只會形成adverse selection(逆向選擇)問題。如何辨別誰是胸懷大志的「好人」(其實更驚)?誰是訛騙股東的「壞人」?根本無法準確區分。愛耍太極拍微電影的,或較低調只搞屌絲遊戲的,就必是好人,就可以獲批上市?如按規審批,可能大量公司將變成同股不同權,公司治理水平必大降。反過來,如審批決定靠主觀,而非依制度而行,那麼法治精神將受損。

為爭取沙地阿美IPO,特首林鄭親自奔波出訪沙地拉票,非常感動。但沙地王儲對老表都那麼心狠手辣(傳為4.5億美元達文西作品的真正買家,錢原來是這樣來的),對投資者又好得到哪裏呢?

如要提升香港市場的吸引力,要努力的方向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強投資者保護。香港競爭力仍很強,應來的公司、應來的資金自然會來。同股不同權,請三思!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的財務權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