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7月27日

李楚成 梁慧敏 教育講論

英語習得面對的挑戰(下)

踏入千禧後第二個十年,不同調查皆顯示香港學生的英語表現繼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本港中學為了適應政府教學語言微調政策而推行種種策略,其中學生的課堂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技巧一直是討論的主要焦點。然而,家庭經濟與英語學習的關係卻往往受到忽視。研究顯示,本港貧窮學童學習英語的意願低於較富裕家庭,他們英文科成績不合格的比例則較中文科及數學科為高,當中更有七成貧窮學童甚至沒有參加任何提升英語能力的課外學習活動,以致影響他們未來發展的機會。

貧富差距普遍存在於已發展的經濟體系,差距較小諸如美國、新加坡等,而香港則是亞洲地區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近年不同的學術研究紛紛關注「香港極度不平等」的問題,截至2016年大約23%香港家庭的年度收入少於50000港元,而約30%香港家庭月入亦只有大概15000港元。這種收入差距見於香港特區政府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之中,可說是社會愈益分化的根源。

支援貧窮生力度不足

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全港有28萬名18歲以下的兒童生活在貧窮線下,貧窮率在18歲以下群組高達26.3%;可是政府的學生資助並未能與時並進,支援貧窮學生的力度未能跟上現代教育所需。回歸後每年政府資助的大學學位只有約18%,全港同齡學生一同競爭學位;由於家庭背景的關係,結果令不少基層學童害怕學習英語而未能在語文要求方面過關。考試局資料顯示,中學文憑試英文科每年有數千名中學生考試零分,導致進入大學無望。

過去很長時間,香港人都相信個人讀書成績乃社會流動的重要階梯,每個人皆獲同等機會,可是近年「知識改變命運」這一金科玉律卻似乎愈來愈遠離客觀現實。香港教育大學的研究(2013)指出過去20年來,貧富子弟入讀資助大學學位的比率差距愈來愈大──由1991年相差不明顯,到2011年富人子弟入讀大學學位是窮人子弟的四倍;這在在顯示個人成功取決於家庭背景遠多於自身努力,從而造成了不公平的現象。

由此可見,部分難以達到社會所期望的「良好英語」水平的學生,成長於缺乏家庭英語支援的貧窮人家,其英語學習環境僅限於小學到中學的正規課堂教學,而得不到課堂以外的支援。據統計,這些學生特別容易犯下英語語法上的「常見錯誤」(common errors),而這些錯誤通通有其社會及語言學因素。歸根究底,這是由於基層家長工時長、教育程度不高,以致未能有效地輔導子女學習英語,而他們又不懂得如何尋求協助;另外,英文科成績不佳也往往容易打擊學童的學習意欲,影響個人自尊心。有見及此,我們建議政府必須主動走入社區,及早發現有需要的家庭。

自然使用全英語環境

此外,導致學生英語差劣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社會性的。對大部分港人而言,香港回歸前後都從未存在過一個自然使用全英語的環境。缺乏有利於運用英語的環境,可說是源於佔本地人口90%、以廣東話為主要語言的香港人普遍對身份認同的關注,即「識講廣東話,點解講英文」?這人口比例解釋了其語言選擇方面的偏好與習慣(即本地及區域通用語為廣東話),也是強烈抗拒使用全英語作為族群社區語言的主要原因。

倘若使用全英語卻不加合理的解釋,通常也會被視為極不尋常(unusual/marked)。簡言之,現在香港的社區語言運用實況是:

一、生活方面:日常大多數市民都使用中文(廣東話)。英語的使用範圍只局限於教育、政府及商務等領域。

二、教育方面:學童一方面學習英語,另一方面又要透過英語去學習其他科目。此舉往往對學童構成壓力,事實上許多學童根本並未具備透過英語去學習其他科目內容的能力。

針對清貧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學習情況,考慮到香港實際的語言環境,本文呼籲教育當局應滙集教育界、商界及社會福利界等專業人士,帶頭設計全方位支援基層家庭學童學習英文的計劃藍圖,為基層兒童及其家庭提供語言學習及親子教育的機會。

(本文為「兩文三語」系列文章之二十二,待續)

延伸閱讀:

Bolton, K.(2003).Chinese Englishes. A sociolinguistic histor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 David C. S.(2017). Multilingual Hong Kong: Languages, literacies and identities.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Chapter 4: 'Challenges in Acquiring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

Miller, L., & Li, D. C.-S.(2008). Innovations in ELT curricula and strategies of implementation in Hong Kong SAR. In Y. H. Choi & B. Spolsky (Eds.), ELT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 Asia(pp. 71–100). Seoul: Asia-TEFL.

撰文:李楚成_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教授、系主任、

   梁慧敏_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中國語文教學中心總監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