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7月21日

李楚成 梁慧敏 教育講論

兩文三語:語文教育政策的回顧(下)

香港正規教育中,課堂上的教學是大多數學生接觸英語和普通話的唯一途徑。回歸後香港實施兩文三語政策,過去20年大眾一直就什麼才是最有效教授英語和普通話的學習途徑而爭論不休。有關的爭論牽涉到三個方面。

首先,特區政府從未具體細明「兩文三語」應該達至的水平,究竟是「程度均衡的兩文三語」還是「功能主導的兩文三語」?有關「程度均衡」和「功能主導」的問題,考慮到多語環境下不同範疇側重不同語言的因素,「程度均衡」似乎不合乎現實的目標,因為多數雙語(或三語)使用者並不會在所有範疇內同樣頻繁地使用兩種(或三種)語言,他們不會在各個語言的水平上表現均衡。

然而,參考政府過去20年公開的文件,兩文三語語文教育政策在在顯示,本港學生在讀寫聽說四大範疇方面都以達至母語程度為目標(即「程度均衡」而非「功能主導」)。我們認為首先要釐清的一點是,以粵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使用兩種書面語(中英)及三種口語(粵英普)時,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平和目的,因而功能主導的兩文三語更符合政策的目標。

後期語言沉浸效果成疑

其次,就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而言,過去教育當局相當重視以後期語言沉浸(指初中階段開始)來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可是從學生歷年公開考試的英語成績來看,晚期沉浸式教育政策的成效似乎不及預期。更令人失望的是,以中文作為授課語言的中學(中中)的中一學生,其早期學術表現勝過英文授課中學(英中)的同齡學生,但往後優勢不再明顯,最後相比英中學生,中中學生入讀大學的機會低於一半。這一切引來社會上極大的批評,並引發了就不同雙語教學模式的辯論。

其中一個模式是混合語言教學,即藝術和體育等不太倚重語言的「術科」用英語教授,歷史和地理等較倚重語言的「學科」則用學生的母語教授。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學習者在發展第二語言時,常將目標語與母語交替轉換。事實上,大量實證研究顯示,只要運用得宜,課堂上以語碼轉換(句外層面)或語碼混合(句內層面)來進行教學是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得宜的話,這不但不會干擾二語學習,反而是讓受過培訓的本地老師充分地發揮其雙語優勢,提升教學質素的有效工具(另見《信報》「教育講論」於2017年1月21日的C4版〈「全英語環境」與英語學習成敗關係〉)。

其三,自1998年起普通話成為小學的核心必修科後(在中學則是選修科),香港教學語言的辯論更趨複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若干學校開始以普通話作為中文科授課語言(PMI),亦即坊間所謂的「普教中」。「普教中」話題在近年多次牽引熱議,早年普通話先以獨立成科的方式在中小學開設,為加強教育成效,課程發展議會於1999年提出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當年亦曾有學者樂觀地預期全港半數中小學會在數年內改以「普教中」。然而20年過去,課程發展議會在2015年末推出的「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諮詢簡介」中,表示朝向這一目標,「現階段未有具體的工作計劃」,而這份諮詢文件推出以後,香港社會亦再次就語言教育政策引發爭議。

引致粵語失去生命力?

反對「普教中」的人士擔心一旦學童不再用粵語朗讀中文字彙,本港的強勢語言──粵語,將不再具生命力;而且就輔助教學的效果而言,使用學生和教師最熟悉的語言(即粵語)作為教學語言,毋庸置疑可去除師生之間在教與學上的語言障礙。社會上一些較激進人士更據此主張,從這個泥沼中脫身的辦法是透過把粵語正式定為中學的主要(即無標記的)授課語言,從而實至名歸地彰顯「母語教學」之實效。然而這個倡議能否得到社會上各持份者(如政府、商界、教育界和家長)的支持,以及普通話(和英語)的學習環境會否受到損害,實在是一個需要進行實證研究的嚴肅課題。

我們認同香港特區政府應繼續推行既定的「兩文三語」政策,一方面透過普通話和英語與內地和世界各地聯繫,以促進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透過維持粵語優勢,令到社會文化得以持續發展。然而政策的成敗關鍵,將取決於目標是否清晰明確,理論是否有所依據,措施是否富有成效,執行上是否切實可行。

但願假以時日,我們的學生真箇能中英兼擅、三語俱佳,掌握好各種知識,以達至「開物成務,勵學利民」(理大校訓)的人生實踐。

(本文為「兩文三語」系列文章之十三,待續)延伸閱讀:

Li, D.C.-S.(2017).Multilingual Hong Kong: Languages, Literacies and Identities.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Lin, A.M.Y.(2015).Conceptualizing the potential role of L1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8(1),74–89. DOI: 10.1080/
07908318.2014.1000926.

Lo, Y.-Y., &Lin, A.M.-Y.(2015).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Designing multilingual and multimodal CLIL frameworks for EF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18(3), 261–269.

撰文:李楚成_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教授、系主任

   梁慧敏_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中國語文教學中心總監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 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