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2月3日

鄒崇銘

智慧出行之現實、幻想與理想

規劃學者Roger Bristow曾在其經典著作、香港僅有的新市鎮研究Hong Kong's New Towns: a Selective Review一書中指出,其中一個最令他驚訝的發現是,儘管七成香港市民使用公共交通代步,但新市鎮的交通規劃卻建基於道路網絡,以及完全只從駕駛者的角度作考慮。此一顯而易見的規劃失誤,不但帶來更多的空氣污染,亦令新市鎮交通的個人和社會成本大增。

現實中的新市鎮交通

作者又以沙田新市鎮作為例子,指沙田火車站乃是區內的交通樞紐,而道路網絡卻並沒有加以配合,導致交通接駁費時失事,驅使居民尋找鐵路以外的對外交通工具,甚至寧願自行駕駛私家車。

至於與沙田同一時期發展的屯門,後期已通過加建輕鐵系統,以改善區內的接駁交通網絡;問題是,原有的道路網絡已經無法改動,因此亦間接削弱輕鐵所能發揮的功能。

Bristow的著作於1989年出版,當時的天水圍仍處於規劃階段。他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由魚塘改造而成、全新發展的新市鎮,輕鐵早已預設為區內主要的接駁交通工具,卻仍然毫不例外地徹底依附在區內的道路網絡上;輕鐵仍然只能興建在大馬路的中央,居民要從生活社區前往輕鐵站,仍然要大費周章地作長距離步行,甚至要通過天橋、隧道等繁複的行人系統,兜兜轉轉,上上落落。

尤其甚者是,但凡輕鐵路線通過的區域,地面行人系統皆悉數割斷,把不同的屋邨切割成一座座互不相連的孤島,為「天水圍城」提供最鮮明立體的形象。居民簡單如須過一條馬路,往往要花上十數分鐘繞一個大圈,才能找到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過路設施。林鄭月娥4年前親手建立的天秀墟,原意是為基層居民締造更多經濟空間,卻因連接性和可達性成疑而長期門庭冷落。

幻想中的智慧出行

《香港2030+》諮詢文件中指出,未來香港將會繼續採用「公共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又強調要「促進智慧出行」(smart mobility),以「多元化的公共交通,配合智慧出行選擇及低碳方案」,「促進步行及以單車代步,並為行人提供智慧出行的資訊」,並發展「綜合智能交通系統」等等,試圖建構先進、創新、高科技和自動化的未來城市交通願景。

不過,在這堆「智慧」和「科技」的花俏語言背後,到底規劃官員是否具備最起碼的常識——了解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這似乎才是更須首先釐清的問題。

其中新界北新市鎮預計會居住多達25至35萬人,若再加上已規劃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這一帶未來可能新增逾50萬人口;但從《香港2030+》內容已大可窺見,除了新田和古洞北將會以北環線作為交通規劃的基礎,餘下像河套區、文錦渡、恐龍坑、坪輋、打鼓嶺、香園圍和皇后山等廣泛區域,各項土地用途和功能有如星羅棋布。

到底將通過何等區內交通系統,才能有效接駁串連起來,並切合居民當區的生活需要,諮詢文件竟完全沒有觸及。

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香港2030+》揚言新界北增設逾20萬就業職位,以達致區內「人口及職位比例均衡,令交通基礎設施的需求可降至最低,乘客的平均行程距離也可縮短。」

問題是,如何增設逾20萬職位,固然只是信口開河,新界北與市區的對外交通接駁,完全未有任何研究。在草圖上唯一能看見的,只有現存的東鐵線和環迴公路,足見新界北只是一個多麼虛幻的空中樓閣。

騎行城市的理想

說穿了,要探討未來新市鎮的交通規劃,先要拋棄對科技的盲目崇拜,重返人本的智慧,從社區層面自下而上的角度,從行人或單車用家的需求出發,實事求是地面對新市鎮對內對外的交通問題。套用丹麥著名建築師Jan Gehl所提倡的,首要是回到「人本的尺度」(The human scale),重新把人放在城市規劃的中心,如此才有可能避免重複那些離地官僚數十年來不斷重犯的錯誤。

事實上,在Bristow上述近30年前的研究中,已詳細探討步行和單車的角色,指規劃者更多強調其休閒和運動的功能,並且主要配合休憩空間的使用。相反,作為區內交通的功能,則只能依附於佔主導地位的道路網絡,其靈活和富彈性的優勢並沒有充分發揮。

不過,作者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早期的新市鎮如沙田、屯門、北區和大埔,已是香港作為「騎行城市」的最佳典範;到了後期的天水圍和將軍澳等,行人或單車用家的需求早已邊緣化。

能否真正把「騎行城市」的概念重新放在未來新市鎮交通規劃的核心,而非充當聊作點綴的花瓶,這是一個明顯不過的取捨;但從過往30年的經驗看來,新市鎮規劃乃是一直在退步中,「智慧出行」會否帶來撥亂反正的契機,實在未能予人太多的寄望!

鄒崇銘  影子長策會成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