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
在疫情的陰霾下,2020年即將接近尾聲,雖然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進展捷報頻傳,引發市場對經濟復甦的樂觀情緒。然而,全球疫情仍未虞樂觀,其引發的經濟衰退將較預期更為嚴重、長久。在短期內難見曙光之下,我們希望更關注青年就業的問題。
此次疫情所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與以往截然不同。無論是1929年經濟大蕭條,還是2008年金融危機,均是經濟體系自身運轉時暴露出來的風險。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國與國之間的交通接近停頓,人流、物流驟停,生產和需求同時收縮,對全球經濟造成全方位的衝擊。雪上加霜的是,疫情前的全球經濟已是強弩之末,疫情恐怕只是導火線,加快暴露潛在的問題。
由於疫情對不同國家、地區產生不同的衝擊,全球經濟復甦呈現出極其緩慢、不連貫且不同步的現象。在亞洲,中國內地、南韓,以及越南已經回復經濟增長,東亞許多國家開始重啟經濟,復工復產,但作為需求來源的歐美市場需求繼續滯後,供需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平衡。我們也要認識到,疫苗並不能在短期內解決疫情所觸發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全球經濟復甦預計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首要顧及青年工作問題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穩住經濟的根基,我認為,關鍵是青年就業問題。若香港失業率持續上升,不僅影響社會的未來,更讓疫情後的經濟重振難上加難。
香港青年失業與就業不足情況極其嚴峻。今年第三季度,失業率經調整後錄得6.4%,共有25.78萬人失業,當中逾三成人口(7.82萬人)年齡介乎20至29歲,比去年同期增加1倍;就業不足率高達3.8%,共14.8萬人。明年5月,將會有一批大學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加重就業市場的壓力。
疫情給香港旅遊業造成嚴重衝擊,同樣波及大量的行業。疫情之前,年度訪港的遊客高達6000多萬人次的規模。上半年,訪港旅客約352萬人次,按年下跌近90%。旅遊業吸納的勞動力佔本港總就業人口的6.7%,直接從業人員約有27萬人,零售、飲食等行業從業人員有50萬人左右。
這些問題的背後突顯了香港經濟長期存的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香港的產業發展長期過於偏重金融、物流、專業服務和旅遊業,無論行業還是職位,未必能夠為香港青年創造足夠的發展機遇,亦難以支撐香港社會和經濟的長遠、穩定發展。
雖然政府早前推出「保就業」計劃,加大失業救濟力度,但這只能暫緩危機,香港必須在經濟轉軌上尋找新的出路。
灣區大機遇 補香港所缺
粵港澳大灣區也許不是香港經濟的「解藥」,卻是目前經濟重振的最大機遇。覬覦這個6700萬人口、佔內地經濟總值12%的11個城市經濟區,已形成了圍繞電子訊息產業的高端製造集群;以批發零售、房地產、金融服務業主導的產業體系;傳統製造如電氣機械、石化產業、汽車製造具有較強的產業互補性。隨着灣區的發展,教育、醫療保健、文化、計算機科學及電子工程等人才的需求將上升。
香港可借助「灣區所有」彌補「香港所缺」,填補本地市場狹小,推動科技產業和製造業、文化創意產業及其他產業的發展,為年輕人創造多樣化機遇及向上流動的渠道。同時,香港人勇於求變、敢於創新的精神,相信可以在灣區打出一片天。
然而,香港青年對大灣區的實際發展詳情,普遍缺乏理解。對他們來說,沒有發展細節,遂無法滿足其切身的需要,無法看到實實在在的出路。
促建訊息平台 增人才自由流動
要促進人才在大灣區內自由流動,當局可考慮建立一站式的大灣區訊息平台,提供灣區內就業、生活及創業的資訊,幫助年輕人,以及企業理解大灣區的政策和發展。為消除就業及生活上的障礙,加快處理專業資格、資歷與學歷互認、在內地工作港人的稅務安排等問題。
從企業的角度,以滙豐為例,鼓勵人才的跨境流動是我們強化全球聯繫優勢的關鍵,例如香港的同事到珠三角、英國、東南亞工作,而海外的同事又會到亞洲。
就業既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穩定的定心丸。面對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挑戰,必須着力穩就業、拓產業,才能帶動經濟和社會復甦。
作者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突破技術促進復甦 迎接新常態 |
上一篇: | 美救市偏袒巨企 加劇貧富懸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