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
今年初通關以來,經濟迅速恢復活力,市場上各項活動回復生氣,而當局亦透過不同措施,加緊吸引全球的投資者、企業、遊客來港,讓這個國際城市保持競爭力。疫後復常,在這關鍵時刻,香港除加強宣傳本身的優勢,更要珍惜我們非常寶貴的資產──本地人才。人口老化、加上生育率低,要確保人才階梯的可持續發展、鞏固香港的人才庫,一方面需要從不同途徑吸引人才;另一方面,繼續培育本地人才。
香港高等教育水平並不遜色,在賦能全球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全球百大大學排名當中,有5家都來自香港。本港大學每年為本地人才庫注入新血,於2021年,全港28861名大學畢業生,大部分都是來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本地頂級大學。特區政府於去年底發表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及「2021世界人才競爭力報告」中,「人才準備度」(future readiness)的表現,香港全球排名第一。
培育年輕人並提供機會
培育和投資於本地人才、為他們營造有利環境,是香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一環,也是成為區域創新科技樞紐的關鍵。由此可見,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需要的不止是金融人才,還包括高質素的科技人才,支援在研究和創新項目的發展。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的橋樑,更應該善用這個優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地位。套用於培育人才,當局要提供足夠誘因,吸引本港青年對大灣區產生興趣,例如由監管機構和金融界合作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人才發展計劃」,讓本地大學生認識國際金融機構在大灣區的發展、未來的策略及就業前景;我們於2021年推出「滙豐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獎學金」,是全港首個為本地學生而設的大灣區獎學金,透過鼓勵大學生擬訂自己在大灣區就業或升學計劃,探索在區內發展的可能性,至今已支持100名本地高等院校學生追夢。
商界在培育人才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在區內工作的經驗、擴闊人際網絡等,對他們日後個人發展非常重要。無論升學、創業或就業,大灣區為年輕人提供不少機會。長遠而言,也有利香港的發展。特區政府於2021年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由商界聘請本港年輕人在大灣區工作,涵蓋不同行業,亦不限於個別學科的大學畢業生。作為參與的企業,我們歡迎計劃恒常化的安排。
另一個商界可以參與的方向,是師友計劃。透過吸納來自不同專業的友師,與年輕人分享商界的運作,幫助他們盡早規劃自己的事業。以創科行業為例,若能與行業的龍頭企業合作,並邀請這些企業的高管與年輕人交流、分享經驗,可以達到雙贏局面。
分析實戰案例 學習軟技能
至於實戰經驗,不得不提商業案例比賽。滙豐已經連續16年與香港大學合辦商業案例比賽,參與的大學生有機會分析真實的商業案例,嘗試代入企業管理層的角度,制定業務策略。這類比賽的重點,並不單純讓各地的大學生一較高下,更重要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訓練學生組織、分析、表達、解難、人際關係等軟技能,為他們日後投身社會做好準備。對學生來說,能夠學以致用,了解商界最新發展,培養企業家精神。
以今年為例,香港區比賽的案例是一家本地鐘錶企業,學生需要制定其在疫後重整海外市場的策略;亞太區的比賽則討論一家藥廠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迅速和有效地追蹤已銷售到全球各地的藥品。
建立人才庫並非一朝一夕,需要長遠規劃,以及學校、政府、商界等各方合作,滙聚社會不同持份者的優勢和資源,讓人才發展生態圈更具可持續性。我有信心,只要大家目標一致,鞏固本港人才庫,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自然有增無減。
作者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兼滙豐銀行慈善基金主席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滙價走勢對股市有重要啟示 |
上一篇: | 玉米價大上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