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
香港回歸25年,經歷多次經濟起伏、金融事件、疫症等數次重大考驗。由今天起,我們會連續4個周五,從整體經濟發展、可持續金融、銀行業,以及粵港澳大灣區,與大家分享香港未來種種機遇。
一直以來,香港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地位依然穩固。香港的未來在於繼續善用「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提升全球聯繫的角色。
從1997到2021年間,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由1.37萬億港元增加到2.86萬億港元,增長了一倍多;人均GDP由約21萬港元提升到38.7萬港元,增長了84%;財政儲備由3700億港元增加到9779億港元;外滙儲備規模從928億美元擴大到4968億美元;港交所上市公司的數量由658間增加至2573間。這些成就都令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引以為傲。
當前,世界政經格局已不可同日而語。全球經濟依然深陷供給衝擊引致的「滯脹」泥沼,而市場則受到疫情反覆延宕和俄烏衝突的雙重衝擊,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波動。世界銀行以俄烏衝突為由,把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此前的4.1%下調至3.2%。同時,世界正經歷高通脹,美國加息,內地則減息降準,令全球貨幣政策出現短期背離。而各國加速向低碳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空前活躍,勢必重塑區域乃至全球競爭格局。
互聯互通機制穩步發展
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愈是在外部環境複雜和波動的時候,那就愈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國」讓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享有「大堂前座」的優勢;「兩制」強化香港高度開放和高度國際化,既是國際市場連通內地的門戶,也是內地與全球接軌的橋樑。
人民幣國際化便是最佳的例子。當內地資本市場尚未完全開放,香港在內地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2004年,香港推出個人人民幣業務;2007年,發行了首筆離岸人民幣債券;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推出,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從計價貨幣提升至結算貨幣。短短幾年,香港人民幣存款的規模從2009年中的540億元,增至2022年1月的10959億元,繼2014年後再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與人民幣國際化相配合,內地相繼推出了「滬港通」、「基金互認」、「深港通」、「債券通」和「跨境理財通」等互聯互通機制,市場更預期這個機制將會穩步擴展至其他資產類別,例如保險產品、交易所買賣基金,為香港金融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突顯了本港在內地跨境金融投資上不可替代的角色。
隨着國家加快實施「十四五」規劃及「雙循環」發展,經濟模式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從製造轉向創新、從工業化經濟的高速增長轉向更可持續增長過渡。香港應積極拓展和轉變功能與角色,從3個主要領域把握內地的巨大機遇。
首先,內需和創新是國家構建「雙循環」的重要支柱。預計到2035年,內地中等收入人口會由現時的4億增加到8億,為內需提供持續的推動力。2021年,中國數碼經濟規模超過45萬億元人民幣,佔整體經濟的比重超過40%。數碼經濟背景下湧現出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在線教育等新行業,激發消費需求的增長潛力。
憑藉大灣區參與內循環
香港除了在「外循環」中發揮傳統優勢,促進內地和國際資本市場高效聯通,更要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切入點參與「內循環」,帶動資金、基礎科研、高增值服務及人才,助力大灣區打造成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對香港經濟未來至關重要。同時,把握國家擴大內需的商機,推動港商在珠三角地區拓展內銷,成為內地和亞太區的消費品物流、分銷和零售中心。
其次,綠色低碳轉型已成全球大勢所趨,是未來經濟、科技、制度競爭的關鍵。中國要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需數百萬億元資金支持。
推動綠色及可持續金融
香港要繼續推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吸引更多內地機構來港發行綠色債券,並加快推動綠色債券標準統一。同時,碳市場已逐漸成為更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為碳減排發現價格,引導資本向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綠色項目和技術等領域有效配置。香港應積極探索大灣區碳市場建設,支持內地碳市場對外開放,成為與全國碳市場相銜接、連通中國與世界碳市場的樞紐。
最後,未來內地仍將擴大開放。《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充分印證這一點。此協議在貨物貿易、服務投資等各領域的開放水平,均顯著高於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中的承諾。未來20年,RCEP將消除大多數商品的進口關稅,建立成員國之間統一且更加靈活的原產地規則,是內地貿易穩增長重要支撐。
大灣區的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不僅能提升產品競爭力,還可重新規劃在區域範圍內的生產資源和經營布局,也會加快走向全球的步伐。香港向來是區內重要的轉口港和商貿樞紐,必將在新一輪的海外投資浪潮中發揮關鍵作用。
總言之,我對香港經濟前景充滿信心。在國家新格局下,香港要保持「靈活走位」的優點,為內地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助力,同時積極向區域和海外拓展,鞏固香港成為聯繫世界的通道,帶動經濟再攀高峰。
(香港回歸25周年系列四之一)
作者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主席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短評聯儲局6月份議息會議 |
上一篇: | 豈能唯我獨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