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
迄今為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形勢仍然嚴峻,各國經濟復甦的前景充滿高度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卻受到愈來愈多全球投資者的青睞,這不僅有利於內地資本市場進一步國際化,也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動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2020年全球經濟收縮3.5%,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相比之下,2009年金融海嘯時,全球經濟僅收縮0.1%。為提振經濟,主要發達經濟體均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財政抗疫政策與寬鬆貨幣政策。
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預計,二十國集團(G20)國家平均抗疫財政支出佔本國2019年的本地生產總值8.3%,英國、法國等國家超過了15%。美國政府第一輪財政刺激規模超過了次按危機爆發後的1.9萬億美元,而聯邦儲備局近日亦表明,暫無意縮減買債規模。
誠然,寬鬆貨幣政策可緩解流動性壓力、穩定經濟,但無可避免地加劇全球範圍內低利率和負利率金融市場環境,促使全球機構投資者重新審視投資組合基本配置,金融市場和國際資本流動帶來影響。
在追求收益率驅動下,更多國際投資者正在提高對中國股票及債券資產配置。一方面,中國經濟正逐步恢復,與其在全球金融危機後迅速復甦趨勢如出一轍。
特別是日漸龐大的中產階級,將推動消費、醫療、教育、娛樂、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等服務業投資機會;另一方面,資本市場開放步伐加快,大大增強中國資產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多層次體系發展迅速
內地資本市場經過30年發展,從無到有、從單一股票市場到多層次體系,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和第二大債券市場。但相對於中國經濟總量而言,仍有很大增長空間。
近幾年來,資本市場開放水平從多方面不斷提升:2018年,「滬港通」、「深港通」每日額度擴大4倍;2019年,「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投資額度限制全面取消;2020年,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債券市場被納入全球主要債券指數;期貨市場方面,原油、鐵礦石、化工原料PTA期貨等陸續作為特定品種向國際投資者開放等。
隨着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和股票發行註冊制推出,內地科技創新資本市場已具雛形。2020年科創板新股集資共145宗,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新股集資數量107宗,均超過了上海主板新股數量(89宗)。科創板發展迅速,融資額高達2226億元人民幣,成為最受歡迎的A股上市平台,引來了不少國際投資機構的關注。
截至2020年9月,國際機構配置人民幣資產已達7.94萬億元人民幣,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長;同年10月,境外投資者持有中國債券資產近3萬億元人民幣,以年均37%的速度增長。
相信,未來幾年這個發展勢頭將持續。滙豐前海證券去年訪問了935家位於亞太區、歐洲和北美洲的機構投資者和大型企業,調查發現,98%的受訪者已經或正在積極參與中國內地市場,而62%的投資者計劃未來12個月增加在內地的投資,平均增幅為25%。
能夠獲國際投資者垂青,原因不外乎收益率吸引、有多方面的參與渠道、市場已被納入國際指數等。然而,境外投資者仍然關注內地的本土評級制度、資金滙出限制等因素。
無論如何,內地加快資本市場開放是大勢所趨,這將進一步擴大國際投資者和機構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包括引入更多優質國際發行主體到內地發債、開放金融產品體系、完善風險對沖機制和評級、稅收等配套制度安排等。
在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資本市場國際化水平的同時,更要加強金融監管能力,與國際監管規則接軌,更便利國際資金投資,增強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投資的意願和信心。
香港扮演極重要角色
香港在推動內地金融制度完善和與國際對接中將繼續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香港金融業的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較高,在金融機構、投資者和資金來源等方面更趨於國際化,金融監管和業務創新一直保持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藉粵港澳大灣區,將香港制度優勢和金融服務業經驗予以延伸,將有助於內地完善金融體系,鞏固香港對內地開放以及在國際市場的獨特地位。
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和開放的最終目標,不僅是為了吸引更多外資「走進來」,而是成為國際投資者配置資本的首選市場及主要融資中心。在疫情和經濟低迷的影響下,加快內地資本市場國際化,不僅吸引國際投資者配置中國資產,推動中國融入全球金融體系中,讓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新冠疫情主宰美國今年通脹 |
上一篇: | 政府收入不穩是自尋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