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0月5日

J. Bradford DeLong 博集先機

美國疫下經濟復甦極限

美國有全世界4%的人口,卻佔了21%的新冠肺炎死亡數字;美國有北半球25%的人口,卻佔了50%的疫情期間超額死亡率(超過正常水準的全因素死亡率)。

此外,美國的最新每百萬人累計病例數幾乎是歐盟的四倍(雖然後者本身似乎在經歷第二波疫情)。美國每天仍有大約1000人因新冠肺炎而死亡,但歐盟每日死亡人數已接近300,全球北方的亞洲國家幾乎已無人死亡,並且這不是整個北美洲的問題:加拿大每天只有大約十人因新冠病毒而死亡。

在這麼多個月應對疫情無力後,美國領先全球的死亡和感染率已不再令人驚奇。問題是當前疫情軌跡對於美國經濟復甦意味着什麼。

第一點要注意的是,早前的復甦已完成大約60%。壯年(25-54歲)就業率從2月的80.5%下降到4月的69.7%,8月已回升至75.3%。9月底我撰寫本欄的時候,它可能已接近76.5%。但是,比較而言,這一水準與2008年至2009年大衰退低谷時期的壯年就業率差不多。

債務擔憂政治僵局窒礙

第二個注意點是至今為止的復甦,可能已經是美國能做到的一切。

經濟已復甦60%,並不意味着它能100%完全復原。畢竟,當前的復甦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大衰退復甦的陰影下展開的,而這段時期也是利率位於零下限的時期。

不要忘了,此前的復甦不以產量復甦為特點,產量仍遠低於危機前失業率高峰時期的趨勢水準。大衰退後,就業緩慢恢復,而生產率則一直大大落後。但是,產出也發生了持續落後,因此,即使生產率不增長,就業也能最終恢復。

因此,近期歷史的一個教訓是危機後的現代市場經濟不僅需要企業家資本主義的貢獻,還需要來自另一個支出管道的提振來推動產量回到此前的趨勢水準。但是,當利率已經處於近零水準時,這樣的刺激無法來自進一步的貨幣寬鬆──大衰退便是如此。更糟糕的是,拜債務擔憂和政治僵局所賜,未來刺激也愈來愈不可能來自削減利率的替代品──擴張性財政政策。

病毒仍傳播 消費者恐懼

但另一個擔憂的原因在於病毒仍在傳播。每周的日均肺疫死亡人數高達1000人,這足以讓所有人對踏出家門感到恐懼。感染病毒的風險居高不下,美國消費者對於外出就餐和坐飛機旅行等正常化經濟活動,也將繼續比日本、加拿大和德國的消費者更加小心翼翼。

因此,即使美國能夠實現迅速復甦、恢復前期就業水準,美國消費者的合理擔憂也會給持續增長帶來重大障礙。此外,在當今經濟氣候下,企業投資的匱乏也是顯而易見。

這意味着只剩下政府充當復甦引擎。但美國政府目前由總統特朗普領導,他面對疫情所帶來的每一次考驗都沒有通過。更糟糕的是,他的貼身幕僚顯然認為高失業和小企業破產潮是有益的。

至於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Joe Biden),他是否會接受聯邦政府充當最後僱主還有待觀察。

與此同時,儘管其他全球北方國家早已踏上復甦之路,但美國仍然將困在政治鬥爭、經濟危機,以及11月3日大選日之後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生存危機之中。

作者為美國財政部前助理副部長,現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0.

www.project-syndicate.org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