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4月16日

譚新強 中環看世界

中國與Tiger Woods強勢回歸

周日Tiger Woods震撼全球,以43歲「高齡」,竟贏出2019年Masters,職業生涯中第15個大滿貫!他第一次贏出Masters(也是第一個大滿貫),已經是22年前的事。當時是一名初出茅廬的21歲天才小伙子,滿頭濃密黑髮,身材瘦削,黑色皮膚,但有點亞洲人臉孔。到了今日,他已是一位頭上半禿,身材日漸發福,43歲的中年大叔。

上一次贏取大滿貫已經是11年前的事,中間經歷過家庭、健康、職業低潮,兩年前濫藥駕車後被捕的照片,極度樣衰,與街邊潦倒漢無異,已跌至人生谷底。當時他的背傷也嚴重,連能不能再打下去都是個大問題,後來大膽動了Spinal fusion surgery(脊椎溶合手術),然後努力物理治療和重新開始訓練,結果再贏得大賽,簡直是奇蹟(亦是對高球收視和器材的天大喜訊)!大家再次期盼他重當高球一哥,更想知道他最終能否打破Jack Nicklaus的18項大滿貫紀錄。Nicklaus最後贏得Masters的一次,已經年屆46,所以Tiger仍有時間。況且現代運動員生涯,確有愈來愈長的跡象。費達拿快將38,林丹都已經35!莫非宣傳片說60歲才到中年,並非「吹水」?

戲劇性comeback 電影好橋段

當然Tiger過去10年的人生低潮,大部分都是咎由自取的。但正所謂人誰無過,正因如此,他的comeback story才更具戲劇性和感染力(肯定將拍成電影),令更多人感受到同理心(empathy),而並非同情心(sympathy)。對比下,費達拿的comeback,也非常勵志,在2017年重奪澳網大滿貫錦標前,曾經歷5年低潮,但他一直擁有美滿家庭,只會令人羨慕,不會激發出同理心。

在國際舞台上,中國的再次強國崛起,更加是個令全世界矚目的歷史盛事和轉捩點。自古以來,中國算是比較統一的大國(當然也有很多戰亂和分裂),所以號稱在過去二千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全球最大經濟強國,一直到近二百年前,西方帝國主義開始「侵略」中國,歐美工業革命進入高峰期,中國才失去此經濟一哥地位。但亦有人認為,中國落後於西方的起點更早很多,在500年前的明朝已開始。

我認為落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西方的一系列改革、突破、發現和革命(流血和思想都有)。相反當然是過去500年中國犯的一大堆錯誤,因此錯失了很多機會。

一、從14世紀末開始,西方開始脫離稱為Dark Ages的中世紀,逐漸進入文藝復興期(The Renaissance),重新對古希臘文化,包括科學、建築、藝術、哲學,和政治體制等科目產生濃厚興趣。

到了15世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更開始另一個新紀元、The Age of Discovery(航海發現時代)。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後來17世紀初荷蘭探險家開始「探訪」澳洲,西方列強逐漸向「新世界」移民,在亞洲、非洲採取「殖民地」政策。至此,基本上西方雄霸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大局已定。

到了17世紀,文藝復興演變為更重要的The Age of Enlightenment(啟蒙運動),開始發展至為重要的Scientific Method(科學方法),奉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為追求客觀真理的唯一方法。這個啟蒙運動更從18世紀起,在英國演變為關鍵的Industrial Revolution(工業革命)。

同樣重要,從17世紀開始,西方也開始發展Liberal Democracy(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英倫17世紀中內戰後,開始對Magna Carta(大憲章)重新發生興趣,開始發展國會式憲法民主,至18世紀末的美國和法國革命,自由民主理念更遍地開花。

錯過思想革命 國運衰落

二、中國過去500年的歷史,直至近40年的改革開放年代前,與西方恰恰相反,是一段非常悲哀,不斷犯錯誤的衰落史。明朝初期,仍崇尚開放政策,尤其永樂年間,多次派遣鄭和帶領龐大艦隊出訪南洋、中東和非洲等地。據說當年的造船技術遠比西方先進,鄭和主船比數十年後哥倫布的Santa Maria大十倍。永樂年間,明朝軍力亦很強大,曾出軍50萬攻打越南。但到了明朝中葉,朝廷認為航海探險,甚至經商都是浪費資源,而且覺得最大威脅仍來自北方外族,所以就決定銷毁整個艦隊,連陸上絲綢之路都停止了。沒有航海探險,亦等於把全球話語權和發展空間,拱手相讓予西方。從此中國走上近四百年的閉關自守之路。

除此,我認為更重要的錯誤是中國錯過了思想上的革命。古代中國也有基本數學,例如對丌有一定認識;亦有點古天文學、中藥研究,以及頗高水平的建築和水利工程等,當然還有四大發明。但可惜中國從來沒有發展認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好好的把這些零星實用技術歸納為備受重視的學問。直到民國廢除科舉制度前,中國最崇拜的所謂學術仍以儒家學說為主。以吟詩作對,琴棋書畫的造詣來判斷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反而數學、天文等,被貶為奇門雜學,經常與風水占卜等江湖伎倆,混為一談。

哲學、社會、經濟和政治理論方面,就更加數百年來毫無突破,所以連這些漢字詞彙都是從日本明治維新後再借回來的。但更可惜的是,即使借了回來,清末的百日維新仍然失敗,往後一百年,中國仍在摸索社會發展的方向。我從前已指出過,中國只拿過一次諾貝爾科學獎,但我更期待中國拿經濟學獎!

但以上的都已成歷史,從40年前鄧小平採取了務實的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限於經濟發展層面上,可說中國只用了40年,就把整個西方花了200年的工業革命,濃縮加速地走過來了,確是值得驕傲的成就!過程中間當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人民努力、犧牲,以及環境的代價。

到了今天,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最大經濟體,如用PPP GDP來計算,更已成為了第一。即使按照名義GDP來計算,中國也極可能在7至10年內,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經濟國,當然人均GDP仍將大幅低於美國等西方最先進國家。更驚人的是,如中國能以約4%實際GDP速度(linear extrapolation當然未必準確),再繼續增長一代(20至3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加歐盟的總和!到時候,中國對全世界各方面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內地消費品及科技板塊堪看好

從去年開始,特朗普對中國惡形惡相,副總統彭斯在多次演說中,更接近把中國形容為最大敵人,準備盡全力制止中國崛起。在第一回合中,貿易戰、科技戰,不停加息兼QT,連消帶打,有段時間確令中國很難受。但正如我多次指出過,到頭來,原來特朗普只是隻紙老虎,根本搞不清戰略目標是什麼,到底是阻擋中國總GDP超越美國,還是只想繼續保持人均GDP優勢。他更不願付出對抗中國的最低消費──經濟衰退和股票熊市!

近日特朗普仍堅持美國必能利用民企力量,在5G之爭贏出。在5G上,當然中國也是志在必得,即使民間流行應用暫未出現,肯定國家監控才是5G的第一個killer app。剛見到一則新聞,美國終於收緊審批Applied Material的生產設備出口到中國,第一間受影響目標為三安光電,但三安自稱可改用國產器材。LED生產或許仍可找到國產替代,製造尖端半導體芯片,就肯定仍需外國進口器材。

最近見到港媒訪問The Hundred-year Marathon作者、特朗普外部顧問兼中國鷹派(笑面虎)專家Michael Pillsbury,他竟說美國願意接受中國超越美國經濟規模,但有兩個前設︰第一是美國必須保持經濟(意指PPP吧)、軍事和科技優勢。短期內可能做到,但不要自欺欺人,長期中國必將挑戰所有範疇。

第二是中國必須是一個「Good China」,「好中國」的定義為政府減少經濟干預,開放市場和尊重公平競爭和知識產權等。我不相信中國會馬上滿足美國所有要求,亦無此必要(美國憑什麼?),但其實上述目標也漸符合中國本身的發展需求,並無重大矛盾。

大家都知道我極讚許中國在多方面的最新政策,包括減稅降費,成功吸引大量外資買入人民幣資產,等同出口人民幣(但稍嫌上月出口太強),再加上從2017年起至去年中的去槓桿行動(新增貸款也有點多)也頗奏效,把總債務穩在約GDP的270%水平。最近,連一些國有資產都真的開始賣出,例如珠海將賣出格力的15%股權。這應該陸續有來,必將引來一輪尋寶熱。我認為最有可能的兩個板塊將是消費品,民企必做得更好;以及某些科技國企,原因是既可提高效率,亦有助減低外國的戒心。

西方制度不應照抄 宜去蕪存菁

一方面我期待中國在不久將來,再次成為世界最大經濟國,但記住地理和文化上仍有局限,因為中國錯過了The Age of Discovery。但同時我也確對這個嶄新時代,尤其它所代表(或不代表)的意識形態,有點忐忑。正如我之前指出,過去40年,中國專注在實務經濟發展,某程度上無暇關注制度的發展,中國亦根本沒有走過西方啟蒙運動的經歷。

我並非天真到盲目贊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是唯一和最好的社會體制,但也不認為它毫無價值。我理解自GFC以來,此制度的多個弱點已暴露出來,包括民粹主義的崛起,貧富懸殊加劇,導致Brexit和特朗普入白宮等異象(也需多謝俄國)。西方人也有自覺,上次去美國,發現他們正在反省,想方法改善制度(必須廢除反民主的Electoral College)。

中國看在眼裏,更對西方制度存疑。但我仍然相信司法公正、新聞和言論自由等的重要性。過度極端的資本主義固然有問題,但銀行too big to fail問題起因並非資本主義,反而是道德風險過高,市場無法運作。這個嚴重問題,諷刺地,與錢本身的「定價」方法有關。利率,愈來愈不是由巿場決定,被聯儲局等央行操控和扭曲,從前只是短息,後來經QE,整條孳息曲線都是。

資本主義確有很大改善空間,亦需要某程度社會福利作平衡。但我仍相信在可見將來,市場經濟效率仍必高於純計劃經濟(即使有簡單AI協助)。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