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2月26日

譚新強 中環看世界

Peking Peking 漢語拼音漏網之魚

中國最早的拼音系統是由英國外交家兼漢學家威妥瑪(Sir Thomas Francis Wade)在1859年建立,其後由另一位英國人Herbert Giles作改良。這套Wade-Giles羅馬拼音系統一直流行於各英文書刊,直至1979年為止;其另一主要用途是幫助外國人學習中文。此外,亦有其他拼音系統如Sin Wenz(拉丁化新文字)、Postal Map和Yale Romanization等,又由於中文擁有眾多「方言」(對不起,我無意爭拗方言的定義),所以滬、粵、閩南及客家等方言,亦擁有各自的多種拼音系統。

整體來說,初期的拼音系統非常混亂和複雜,並不統一和標準化,單從香港人出世紙和身份證上的混亂英文拼音名字,即可見一斑。如姓李的可譯為Lee或Li,名字「玲」可譯為ling或ning等。

方塊字特性漸消失

到1950年代,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指導下,開始設計一套新的標準「漢語拼音」系統。其中一位主要參與者、被譽為拼音之父的,就是原為經濟學家的周有光。該系統在1958年獲第一屆人大承認和接納,然後逐步推廣,至2001年更被正式納入國家語言法,擁有法律地位。

時至今天,漢語拼音已被海內外人士廣泛使用。初期主要用途只是協助不懂中文字的外國人發音,當時還有很多複雜的音標來表達平、上、去、入等四聲。但想不到,如今拼音竟已成為全中國絕大多數人「指寫」中文(即在手機和電腦上輸入中文)的最普遍方法!

這算成功還是失敗?值得慶祝還是哀悼?拼音輸入法或許比較快和方便,但亦令到中文字本身的特性完全消失。為何不更方便一點,拼音輸入後直接顯示拉丁拼音字母就好了,何須麻煩的再跳出毫無邏輯和文化關係的中文方塊字?還有一點,既然輸入法是拼音,跳出來的是簡體或繁體字,根本毫無分別,不會浪費任何時間和筆墨,那麼為何不索性恢復繁體字的地位,最少可讓中國人重新學習和理解中文字本為象形文字的歷史、特性和意義。

應否放棄方塊字並非晦氣之言,而是實際問題,在亞洲其他語言亦有先例。例如越南語,古來當地大部分人是用中文作書寫語文,後來在17世紀時開始被一些法國傳教士拉丁化,到今天,漢字已完全消失。韓文的情況也差不多,但沒採用拉丁字母,而是改為本國發明的Hangul字母系統,至於漢字同樣被廢。日文是個語言大熔爐,仍保留部分漢字,但同時使用3種字母系統:平假名、片假名和羅馬音標。

機場與猿人藏古音

言歸正傳,今天想討論的是漢語拼音標準化下的幾條漏網之魚。基本上在全國實施漢語拼音下,只有一小撮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地域仍在沿用舊的拼音法,例子包括Urumqi(烏魯木齊)、Hohhot(呼和浩特)和Lhasa(拉薩)等,香港和澳門也可算在內吧!除此之外,我能想出來的常見非漢語拼音例子約有六七個,不一定是官方承認的,但竟然大多數是與Peking(北京)有關的。

首先Peking的譯音何來呢?其源自晚清的郵政式拼音系統(Postal Map Romanization),相信最初翻譯是按照南京方言。

第一個小例子是北京首都機場,在全球使用的IATA(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系統內,其代號為PEK。這系統從1930年代已開始使用,估計當時是把Peking譯名縮寫作代號。到北京譯名正式改為Beijing後,要改代號已不可能,因BEI已被埃塞俄比亞的Beica機場取用。北京現正興建第二個大興國際機場,但其IATA代號似乎尚未決定。

另一個例子是Peking Man(北京猿人),學名為Homo erectus pekinensis,是1920年代由一批中外考古學家於周口店挖掘出土的化石,包括下顎、牙齒和頭骨,估計約有75萬年歷史,可謂中華民族的祖先,不幸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失蹤,迄今下落不明。

此外,還有兩種「小動物」以北京為名,其中一樣是美食(不要想歪),分別是Pekingese(北京狗)和Peking duck(北京烤鴨,以前流行叫填鴨,因不好聽,故後來改了)。Pekingese原來已有超過2000年歷史,是世上最古老狗種之一,從前是歷代皇朝貴族的寵物。Peking duck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據說源自山東,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已有烤鴨的記載。而北京最古的烤鴨老字號,原來不是1864年開業的全聚德,而是便宜坊,其歷史比前者長逾400年,創於明初永樂年間的1416年,好不厲害!下次去北京一定要試一次。

京劇北大名稱探源

中國劇曲有很多種,歷史較長的是崑劇,廣東則有粵劇(我的愛好,所屬曲社已準備訂場明年在西九戲曲中心表現)。其實差不多每個地區省份都有自己的戲曲表現藝術,但無疑現今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劇,通常外國人仍稱之為Peking opera,此詞從1953年起已被納入牛津英語字典。京劇源自徽劇和更早期的秦腔,在十八世紀末被帶入京,到晚清時尤獲慈禧太后熱愛,可謂把京劇提升至國粹的最高地位。

個人認為,中國戲曲的藝術價值確高於西方歌劇(opera)。雖然西方歌劇的音樂部分比中國戲曲複雜,包含管弦樂和多聲部和音,美聲演唱技巧亦需多年專業訓練,中樂的harmony(和音)無疑較簡單,但並不等於不悅耳,京劇和其他中國戲曲的唱腔也絕不容易,也需多年培訓。當然更重要的是中國戲曲是一套全面的表現藝術,包括唱、念、做、打,身體每一部位、每一動作以至每一個關目,都是戲曲的一部分,絕不可鬆懈。對比之下,一般西方歌劇的主角只是一班年紀稍大、身體肥胖的男女歌唱家,穿着華麗衣服行來行去,主要集中精神唱歌,根本毫無演技可言,更不消說做手、舞蹈和武打功架。

最後,我發現原來位於北京的古老學府,竟神奇地仍沿用着原來的英文名字。最有名的必定是Peking Univeristy(北京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英文名字亦採用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甚至清華大學的英文名字Tsinghua University,亦是原有的翻譯名。我雖有點驚訝,但非常高興當局竟容許它們保留原名,相信是保留歷史的方法之一,亦可能是一班年老舊生熱心追求的成果。反觀從前享負盛名的上海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已停辦多年,舊生均屆垂暮之年,聚會每見凋零,令人唏噓。

北京大學創於1898年,原名京師大學堂,是光緒年代百日維新時,由梁啟超提出的其中一部分建議(亦是維新運動失敗後唯一留下的新政措施),取代原來的國子監,除擔當全國最高學府,亦統管全國教育政策。最初由吏部尚書孫家鼐出任事務大臣,另委派許景澄(後因「任意妄奏」「語多離間」罪,被慈禧斬首)為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illiam Martin)任西學總教習。

德國保守財策前因

到民國年代,尤其是蔡元培當校長時,北京大學更聚集了當時最重要的學者和社會運動家(不論師生和工作者),包括魯迅(設計校徽)、胡適、劉半農、陳獨秀和李大釗等。跟北大有關的大人物,當然就是毛澤東,他曾跟隨李大釗工作,任圖書館員。對推動中國社會現代化非常重要的「新文化運動」,其發源地也可說是北大。該運動反傳統、反儒家、反文言,胡適推動白話文,陳獨秀更提倡代表科學和民主的「賽先生」和「德先生」。

在歷史上和世人心目中,北大更永遠跟「五四運動」(今年為100周年紀念)連在一起。事緣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結束,翌年在巴黎舉行和談,對日後國際歷史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可謂充滿unintended consequences(意外後果)。與會者包括27個戰勝國,但不包括戰敗的德國,俄國因另有條約安排故沒列席。英、法、美、意、日等列強為首領導會議,主要談如何懲罰德國、瓜分其在歐洲的土地及海外權益。結果德國被迫接受所有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喪失數萬平方公里土地,更需大量賠款。這些條款太過苛刻,德國根本負擔不起,導致1920年代經濟崩潰,形成Weimar Republic時代的超級通脹。此陰影至今在德國人民、政府和央行心中仍難磨滅,促使現在德國仍傾向十分保守的貨幣和財政政策。

另一更嚴重的後果,當然是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德國在經濟破產後,國人憤恨不平,希特拉乘虛而入,令極端的納粹主義冒起,撕毁和約,重新建軍,從1930年代初起用武力回復版圖。有不少歷史學家,根本把一戰和二戰看作同一場戰爭,只不過中間有一段短暫的停火期。

《凡爾賽條約》對亞洲也有極深遠影響。因德國也在中國得到了膠州灣租借地(1898年),以青島為行政中心。當一戰在歐洲爆發時,日本聯同英國趁機向德國宣戰,借故佔領青島。在巴黎和會上,膠州灣租借地本應交還中國,但日方竟拒絕,形成山東問題,日本更得到法、英、意等支持,僅美國較有良心,支持暫時交由列強託管。中方代表陸徵祥、顧維鈞等義正詞嚴指摘列強不公,並堅持立場,最後成為唯一拒簽和約的與會國。

在1919年5月初,當列強打算把山東交給日本的消息傳到北京時,更有傳聞北洋政府準備秘密授意中方代表答應,頓令全國人民憤怒起來。在5月4日下午,一批以北大學生為首(總指揮為北大學生傅斯年,1945年曾任北大代理校長,後來成為台灣大學校長)的學生、工人和市民,聚集在天安門後示威遊行,高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和「歸還山東」等口號。政府鎮壓並拘捕多名學生,但反而導致全國各地學生和工人響應罷課罷工。最後政府屈服,多名親日官員被罷免,總統徐世昌辭職。

冀中國文學續發展

至1921年,美國在華盛頓舉行另一和談會,中、日、法、英、意等多國參與,並在1922年2月簽訂「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規定日本交還德國舊租借地給中國,膠州鐵路權益也歸還中國,但仍保留賦予日本人和其他僑民的大量特權。但這條約總算是1842年南京條約以來,首次獲部分平反的不平等條約。

今日的北大已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重點大學,與鄰近的清華大學(美國用庚子賠款來建立)競爭激烈,叮噹馬頭,關係類似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北大清華兩校都經常打進全球大學排名榜前40名。清華的工程和實用科學較有名,北大則較着重文學、法律和純科學等,中國唯一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屠呦呦,正是畢業於北大醫學院。

近日西方傳媒經常報道,中國的大學在工程科目急起直追,有機會在不久將來超越西方,但文科方面距離尚遠。我不知道如何衡量文學水平的差距,但希望北大能發揮其優良學術傳統,繼續推動中國的文學、哲學、法律、經濟和社會理論的發展。

遙遠傳來內地歌手汪峰的首本名曲《北京 北京》,彷彿隱約聽到chorus(副歌)的歌詞Peking Peking……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