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
劉德華演唱會終於開鑼,在紅館連辦20場,但依然一票難求。非常敬佩他的勤奮工作精神,更羨慕其一頭濃髮,以及仍「弗爆」的身形,但我並非他的忠實歌迷(最喜歡他的處女作《只知道此刻愛你》),所以沒有嘗試買票。
演唱會原計劃在去年召開,但因劉德華墮馬意外延遲。其實現在能辦已接近奇蹟,非常佩服他為康復所作出的努力,箇中艱辛必不足為外人道。在網上看到其演唱會花絮,喜見他仍能又唱又跳,更有吊到半空唱歌的高危表演,但他似乎仍在盡量避免須扭腰的動作,亦承認因怕「chok襯」而取消跟觀眾握手的環節。在此祝願他早日完全康復及演唱會成功!
劉德華一紅就35年了,真厲害,從香港藝壇最光輝的八十年代起持續努力,不停適應環境,直到現在已成為全國以至全球華人中最受歡迎的明星之一。他的成功也有別於成龍、周潤發等,基本上從來沒去過荷里活。記憶中他第一套參演勉強算荷里活的電影,是超難看的《長城》。
周日參加了好友Ivan家族企業的50周年慶典,非常高興和熱鬧,在此恭祝他們的業務蒸蒸日上,其成功奮鬥史也非常勵志,充滿獅子山下精神。Ivan爸爸來自浙江台州,少年時去了上海工作,然後在五十年代帶着12名子女舉家移居香港。一直從事手套生產業。但也非一帆風順,經歷過創業失敗,幸而一家人非常齊心,多位兒女陸續加入,且有不屈不撓精神,業務終於在六十年代尾見好轉,且在七十年代開始起飛。
他們一家非常愛國(Ivan是全國政協,為人民服務),絕不忘本,八十年代初已回內地投資和做慈善工作,幫助開發當時仍較落後的家鄉。時至今日,他們已成為全球有數規模最大的手套廠,亦橫向發展成為世界最大型的鈕扣生產商。近10年更順應經濟轉型投身服務業,開始在家鄉發展多家五星級酒店。
看到Ivan公司的成功,還有劉德華今天的成就,都對其他人有很大鼓舞作用。但我也不禁想,現在年輕人的未來機會在何方?哪些行業的前景最佳?
全球投資主題十年一變
剛看過Ruchir Sharma在紐約Asia Society演說的視頻,他是大摩資產管理部的總策略師,職責跟研究部不一樣(但近日觀點頗接近),是一位愈來愈多人留意的全球宏觀分析家。他對未來10年全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預測是美國強勢不可持續。
過去10年,可說是投資美國的黃金十年,從GFC後的谷底,標普指數升了3倍,就算對比GFC前,至今都升逾五成。MSCI EM指數,用美元計算,反而從2007年的高位大跌近三成。
然而,似乎全球投資主題,每約10年必改變一次,所以他認為美股強勢未必能再長期持續下去。過去10年是由互聯網科技帶動的美股,之前10年(其實只是2003年至2007年為主)是BRIC等新興市場,再之前的九十年代,主題為科網股1.0。更早的八十年代,全球為日本瘋狂。七大年代兩次石油危機,通脹高企,全球股市不濟,只有石油和黃金跑出。
Sharma認為,多個徵狀顯示美國強勢已到極端,鐘擺定必掉頭。美國GDP約佔全球24%,股市市值竟高佔全球MSCI指數的55%,當然總盈利亦佔全世界的48%。美元的壟斷性更驚人,佔全球儲備約66%,貿易結算的40%。全球每日外滙交易總額高達5萬億美元,遠較貿易量大,約88%的貨幣市場交易,其中一邊為美元。Sharma指出,只有八十年代的日本才可勉強作比較,當時日本GDP佔比約16%,股市市值約為全球的45%。但真的可相比嗎?當年日股P⁄E超過100倍。現在美股對比EM股市確有頗高溢價,但標普明年的預測P⁄E只約14.7倍,其實不算高,MSCI EM指數則只約10.5倍。
資金料由美市流回國際
除此之外,Sharma跟很多華爾街分析師看法一樣,都認為美元已非常昂貴,接近見頂。這一點至為關鍵,如屬實的話,對EM(包括中國)是天大喜訊,將大減貨幣貶值的壓力。但這預測的理論基礎是什麼?給出的原因是美國經濟受惠於大幅減稅,一枝獨秀,是今年唯一GDP加速增長的國家。但明年減稅效應退潮,無以為繼,經濟必放緩。反而EM將受惠低油價,表現可能相對較強。
但我相信美元走勢仍不確定,聯儲局仍未停止加息和QT。ECB雖終於停止QE,但絕對沒能力提升息率,可能整個經濟周期的加息窗口都錯過了。再加上英國脫歐和EU區內種種問題,歐羅極難轉強,故DXY仍高企難下。10年是頗長的時間,但這些均是長期結構性問題(已沒有討論各EM本身問題),EM貨幣真的能轉勢?
我預計大概率是美國經濟增長周期仍能破紀錄,可維持至最短明年下半年。能否再延長數年則取決於很久無人提及的基建方案。上周末在白宮舉辦的國會聖誕派對,特朗普竟如我所料,對民主黨人play nice,說很多是他朋友,更說快將提交基建方案。
對於未來10年的全球投資主題,Sharma也沒有極大信心的推介,只模糊說資金將由美國回流到國際市場,尤其EM。其實他點出了兩個對全球經濟發展的負面趨勢。
去全球化趨勢四大體現
第一個是全球老齡化,不止OECD發達國家和中國,連印度的出生率都由50年前的每戶6個小孩,降至現在兩個不夠。似乎人類也會按環境需要自動調節生育。二戰後,雖然資源短缺,但更缺勞動力,所以很多人就願意多生幾個。現在養孩子成本高,隨着生產自動化,未來勞動力需求未必很大,故生育率就縮減了。老齡化再配上全球債務不停增加,這確是一個需要留意的問題。
另一個是去全球化趨勢,包含四方面︰
1)全球貿易對GDP佔比,早在2008年見頂(61%),跟特朗普無關,他只是個徵狀,並非主因。估計將來貿易將變為較地區化,製造業供應鏈將遷離中國,最受惠的必是越南、柬埔寨、泰國等。
2)全球跨境資金流在2007年已見頂(12.4萬億美元)。GFC後,大量資金回流美國,銀行資本的監管要求增加,導致資金流下跌,EM市場表現轉差,形成惡性循環。2016年竟跌至4.3萬億。中美貿易戰對FDI和portfolio(組合)投資有多大影響,仍然難說。
3)人口移動(migration),包括合法、非法和難民,也或將受到影響。在2000年總計1.73億人,至2017年增至2.58億人,似乎仍未見頂。但西方民粹主義抬頭,移民已成為The hottest button(最熱議題),必繼續帶來衝突。今周美國就可能因無法在墨西哥牆一事上取得共識,而導致「政府關門」。
4)互聯網也明顯已分裂成大小不同的兩部分︰中國和世界其餘地區。只有中國才有足夠人口、資源和技術來支持此獨特的分隔生態局面。這「現代長城」也有些好處,培育了BAT和一些頗具創意的公司,如今日頭條。但在5G年代,就算中國的polar code制式有技術優勢,但若不幸沒為其他大部分國家接受,尤其是歐洲,實在須小心過度投資風險。說到底,除網絡安全考慮外,任何通訊系統主要功能是資訊雙向交流,不可能是單向或長期相隔不通的。
真的那麼悲觀,難道沒有好的發展和投資機會?希望不是。中國應該仍是一個充滿發展潛力的國家,人均GDP才剛到9000美元(median更低,是另一個大問題)。以中國人的拚搏精神,無論美國如何打壓及企圖阻礙中國崛起,只要內地不犯巨大錯誤,中美不出現「熱戰」,基本上不太可能阻止中國在約10年內加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約1.3萬美元)。這只是入門門檻,與美國仍差很遠。升格為高收入國家亦不等於解決所有問題,歐、美、日等都是好例子。人民富有了,當然是好事,但各種問題亦必然更多,包括人口老化、經濟放緩、貧富懸殊,以及所有正常發達社會追求的各種福利和權利。
前景最好的肯定是照顧內需的服務業,包括醫療和藥物、教育、旅遊、娛樂、傳媒和金融等,線上線下部分都有。但如要發展得好和健康,必須讓市場主導。 更希望香港人和公司,在所有行業均如國內民企般,能得到「競爭中性」待遇。
未來科技界或青黃不接
全球來說,還有哪些行業有較佳前景?我認為未必是期望已太高的AI、IoT或5G(crypto和blockchain更加不行),這些都有點技術仍在尋找應用的感覺。本來集合所有科技在一身的無人駕駛,兩年前是最熱門概念,但技術和更重要的法律改革都有點停滯不前之感。反過來看,智能手機的放緩正式開始,未來幾年整個科技界正處尷尬的青黃不接階段,再加上貿易和科技戰影響,連半導體的下行周期都在延長,NAND受的壓力較大,DRAM在可見將來仍然賺錢。
氣候變化是重要主題,但不容易找好的投資機會。我們對太陽和風能太熟悉了,這些行業太「大宗商品」化了,利潤太微薄,儲能仍是瓶頸,更須依賴補貼。最接近hockey stick非線性拐點應是電動車(或包括混能)。各家美國科技龍頭如Tesla、Google、Apple等,不約而同地對推動運輸革命有興趣,包括火箭、飛行車、hyperloop、智能道路等,請留意,都跟基建有關。
但就算概念正確,投資上也不容易,Tesla、BYD股票不便宜,蔚來(NIO)更超貴,新品牌和車款陸續有來,有可能變成一門無人賺到錢的生意。到頭來,或者長期造空石油或沙地相關投資更可取。
中環資產持有騰訊及Tesla的財務權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大數據如何改變營運和消費模式 |
上一篇: | 富豪產業 可攻可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