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
所謂「識人好過識字」,但多數大學課程只教授怎樣處理公司與客戶的關係,即CRM(客戶關係管理),卻較少講及怎樣管理好人際關係。不如先從初次見面時交換名片着手,探討人脈管理的基本要點。
每次出席聚會總會收到一堆名片,你會怎樣處理?用名片盒收藏好,還是隨便放入公司的抽屜內?多年前投身社會,慢慢收到愈來愈多不同行業的名片,有些跟工作有直接關係,有些則來自好朋友。最初購買了一部名片掃描器,把幾百張名片上的資料放入電腦,但使用率不高。
後來有了智能電話,就用一個免費流動應用程式「Camcard」把每天收到的名片用手機拍下來,程式就會以OCR自動辨識文字,把資料放進雲端資料庫。我亦會把當天的交流過程和對話內容以簡單文字記錄下來,並將卡片的圖像存檔。
有人說這個步驟很麻煩及費時,雖然我沒秘書幫助,但用一兩分鐘處理一個聯絡人資料是值得的。這種時間投資亦是對名片上聯絡人的尊重。當操作熟練後,於回家路上已可把聚會中收到的所有名片資料儲存好。
有些人還喜歡用名片盒按英文名字母順序排列,這方法雖較簡單,但不能加入備註,也難以隨時找到聯絡人資料,當名片太多,管理會更困難。若要在數千張名片內找出某一公司可能花上幾分鐘。相反,雲端名片庫除了容量幾乎無限大,還可連結行事曆及追蹤發出的電郵,加上只要輸入關鍵字就可搜尋到目標名片,秒速找出誰人從事科技行業或在中環上班;同時為怕電腦當機後資料會遺失,也可請秘書開一個特別賬戶,利用上述程式代為掃描名片,十分方便。
初見面的加減法心態
有完善的聯絡人資料庫是第一步,怎樣運用得來的資料才是重點。大部分人不會跟進在聚會上初次認識的人,如果見面一次後就不再見的話,為何要浪費時間管理名片?這是認識一個人時所抱着的心態問題,如果你心中帶着一張目標清單去聚會,按現時需要認識什麼行業的人來選擇接觸,或只找跟你價值觀相同者,當遇到的人物不符合條件就在清單刪除的話,別人只會覺得你功利,在初次對話中築起城牆。結果是更難認識需要的人,這是「減法心態」產生的問題。
然而,如你心中帶的是一張白紙,就算遇到價值觀有別者,仍希望在新認識的人身上學習,或不帶偏見及既有觀念地聽別人分享心態,這也是個得着。
也許不應期望每一位新認識的朋友能立刻助你飛黃騰達,但總不知道將來在什麼機會下,需要他們的適時意見,到時當你打開聯絡人資料庫就能快速地找到幫助,這就是「加法心態」的好處。交換名片不是為了過去和現在,而是為了未來,上面印的不只是聯絡方式,亦是一個發展渠道,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由參與者成為帶領人
大部分朋友都在手機上安裝多個社交程式,日子久了,與愈來愈多的新增好友都沒有對話,每日亦浪費很多時間閱讀群發訊息,甚至錯過了別的重要資訊。結果,多聯絡人就是好嗎?工作久了,慢慢發現自己在不同的圈子進出,有些朋友活躍了一兩年後就因活動發起人減少組織聚會,淪為廣告發布器。只有校友會、商會及10人以下的要好朋友群仍存續。跟一眾經常出席社交場合的人一樣,往往處於入群與退群之間,漸漸覺得累了。
能突破這困局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反客為主,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群組,把朋友按不同興趣及背景分類拉入群,再定時組織活動,例如地區性午餐會、興趣酒會及行業研討會等。
雖然做群組的發起人較當參與者疲累,但收穫一定比純參與為多。一眾志同道合者會在群內得到安全感,大家更願意交流意見及互相幫助,對個人及事業發展也有好處。
人脈管理是一門包含心理學及一場又一場對耐性的考驗,由初次握手交換名片到建群延續關係,每一步也會影響自己建立的個人形象品牌。但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遇到同一件事也有不同反應,我們應從關係破裂中汲取教訓,在每名遇到的人身上學習關係管理。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由「胡服騎射」到科技ABCD |
上一篇: | 日「防災女孩」 避難教育變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