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7日
電動車的市場愈來愈大,恒馳、比亞迪、Tesla這些名字大家應該不會陌生,部分國家已決定2030年後不再有非電動車在路上行走。然而,電動車只是未來出行市場的一小部分,發展空間只是電池效能上的改進,電動車市場佔比的趨勢還是取決於政府補貼。要實現真正的智慧公路網,將電動車轉為自動駕駛車,還有很多基建配套及自動駕駛技術等需要發展。
智慧公路技術料5年內成熟
智慧公路是一種多功能集成的道路基礎設施系統,由自動駕駛車輛、道路與車之間的通訊技術和智能道路基礎設施三部分組成,利用通訊、電子和自動化技術令車輛與公路一體化的系統,運用智能網聯汽車提高環境感知和即時通信能力,增強行車安全,令道路暢通。
智慧公路共分四層:一、通過車上電腦及路邊設備收集行駛及道路狀況的感知層;二、由5G及RFID組成的網絡通訊層;三、運用AI、大數據及雲平台分析的決策處理層;四、駕駛的服務提供層。中國在2012年發布的發展戰略,將交通控制和智慧公路放入十年規劃,於北京及廣州等大城市採用3D可測實景技術,建立檢測傳感網,推出利用車輛特徵識別的不停車移動支付,商業市場規模超過600億元,每年增長約16%,當中約八成項目用於改善交通管控。
但由於現有公路網絡龐大,發展過程中需要先透過人工仿真公路與現實公路組成的共同管理系統,預計5年內當智慧公路技術成熟後,發展速度能追上電動車,道路上的感知設備能配合車內的智能組件,中國的智能公路才能得以發揮作用。
在歐洲,主動交通管控的Easyway項目已覆蓋27個國家及超過3萬公里道路,成功減少25%塞車及交通意外,二氧化碳排放亦下降了10%,目標於2025年實現控制道路自動化。日本的Smartway系統已於2012年開始全國投入服務,利用世界首款雙向通訊設備,提供塞車預測及異常駕駛行為識別。南韓亦於漢口成立12萬平方公里的自動駕駛測試基地,目前已有約一半公路有智能交通系統。相比下,中國在智慧公路系統上與其他國家僅能看齊,未有太突破性的技術,計劃完成時間亦比不少國家遲。
全球現時有四大衞星導航系統,包括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盟的Galileo和中國的北斗三號系統。現時GPS的精確度為10米,要推行自動駕駛,精確度需要低至5厘米以下。雖然北斗系統於2020年6月完成連結了35顆衞星,正式開始全面運作,但亦需要在地面設立地基增強站以及5G基站配合。
高精定位僅封閉地方應用
2020年中國設立了超過4400個基站,為全球最大網絡,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移動(00941)及阿里巴巴(09988)營運。可是,現時各公司系統的技術仍在研發當中,就算是最先進的百度Apollo高精定位方案也未見普及,運用場地只在封閉性地方例如礦場、停車場、機場及小區內進行貨物運輸或接駁服務,預計2025年之前,中國的民用自動駕駛仍只能在交通狀況簡單的地方進行。要到2030年才能實現貨車於高速公路自動駕駛。
反觀美國,Tesla及Google的自動駕駛已在美國運作多年,無人計程車及無人貨車亦會在一兩年內大行其道,Tesla現為電動車最大生產商,佔市場份額17%,不少車內已有自動駕駛功能,每天所收集的新數據能不斷優化系統,在自動駕駛的發展加速拋離對手。市場佔有率第二的比亞迪,預計在2024年後才開始推出全面自動駕駛。中國在自動駕駛領域要追上美國,必須要做一次大規模的技術整合,把資源及研發集中在同一公司。
當年中國用了比其他國家快至少3倍的速度,建立貫穿全國的世界最大公路網,智慧公路建設及自動駕駛之所以落後其他大國,都是因為電動車發展過急,令資源集中在汽車研發上,預計5G通訊及汽車電池技術成熟後,中國的駕駛科技才有更明確的發展方向。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英鎊衝高回落 升勢料告暫緩 |
上一篇: | 五福臨門 代代有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