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13日

譚新強 中環看世界

Navarro狠批特朗普想要的中美貿協,博炒?

上周在上海開幕的第一屆進博會很有意義,是全球首個單向進口的博覽會,暫未知能帶來多少訂單,但象徵中國積極鼓勵開放市場,歡迎外商到中國做生意的意義重大。更證明中國不止歡迎增加進口貨,亦不介意經常賬順差收窄(上半年已出現輕微逆差),逐漸變成平衡,或甚至輕微逆差。

經常賬和資本賬是一枚錢幣的兩面,兩邊是互相平衡的。意思即是如一個國家有經常賬赤字,例如美國儲蓄率低,又喜歡購物,尤其價廉物美的中國進口貨,那麼就等於美國必須向中國「賒賬」來買貨。這就形成美國資本賬的順差,即是中國必須買入美國國債或一些股票和其他美元資產來抵數。

人民幣將成重要出口貨物

這是一個顯淺的道理,美中雙方都必須明白。明顯地中國終於明白,未來經濟發展不應也不可繼續倚靠低端製造業出口來支撐,可能連高端出口也不是最重要的。中國經濟發展到現今階段,加上西方較敵意的外交關係,可能逐漸轉為輕微經常賬逆差更有利。更重要的任務是人民幣國際化,換一個角度,即是把人民幣看作一種貨物,未來最重要的出口就是人民幣!

中國的GDP規模已經是全球第二大,佔全球GDP約16%。有些人認為,用PPP調整後的GDP來作比較更有意思,若用此來計算,中國更已超越美國,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仍然非常卑微,全球央行儲備中,人民幣佔比不到1%。中國雖貴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但竟然全球貿易,不到2%是用人民幣來結算的。過去5年,連在香港的人民幣存款都跌了很多。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必須是大幅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大量輸出人民幣,增加儲備和貿易結算比例。

美國整天嚷着貿赤龐大,被全世界欺負。尤其中國倚靠貨幣操控,再加偷取知識產權等不公平招數,導致大量製造業公司倒閉或把工廠轉到中國,損失無數工作崗位。這是一個不負責任的醜陋謊言。首先,近年美國的貿赤已逐漸收窄,主因是大幅減少石油進口,現在經常賬赤字只佔GDP的2%,一點都不嚴重;再者,關稅並非減低貿赤的好方法。近月美中的貿赤不跌反升,或與在執行關稅前趁早落單有關,但估計極其量針對中國的關稅,只會把貿赤轉移到其他國家,而非絕對減少。事實是,美國的製造業成本仍遠高於發展中國家,而美國儲蓄率仍然太低,不足以支持國人的消費習慣。

我早前已指出,白宮的對華貿易政策出現分歧,總統特朗普傾向想在月底的G20峰會上,能跟中國達成某些協議。那怕只是空泛沒有實質意義的,他關心的只是認叻、攞威,扮作拯救中美貿易的「英雄」。當然這不代表長期的修昔底德式鬥爭有絲毫改變。

白宮內有另一幫人,尤其貿易顧問Navarro(納瓦羅),非常反對任何只關乎減少貿赤數字的簡單協議。他對中國的要求是一系列的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求中國公開承認大量盜取知識產權。怎麼可能?他根本不想跟中國達成任何協議。

近日他更批評華爾街人,尤其高盛和某些支持全球化(Globalist)對沖基金富豪插手在中美談判,指控他們成為了「unregistered foreign agents」(未登記外國代表人),差一級就是間諜了!

他的攻擊對象包括一班上周在新加坡參加Bloomberg親自主持的New Economy Forum的華爾街菁英,例如前美國財政部長兼前高盛主席Paulson,前高盛總裁兼清華教授Thornton,和黑石老闆Schwarzman(似乎無去)等。與會者也包括德高望重、95歲高齡的基辛格,他後來更赴北京跟中國領導人會面,可謂不辭勞苦,為中美關係奔波。每次Navarro提到高盛就咬牙切齒,他竟然大膽妄言如華爾街不馬上停止干預,就算短期內中美能夠達成協議,這協議也定必帶着高盛和華爾街的「stench」(惡臭)!

這句說話非常重,甚致有點危險,因為得罪Schwarzman,他是特朗普的私人好友兼最信任的白宮以外顧問,跟中國關係亦很好,是中美少有但極寶貴的非官方溝通渠道。他的這番狠話亦為特朗普製造尷尬,萬一真的達成協議,豈不是說特朗普被高盛收買了?最近Navarro表示他不想回去教書,在此反勸他一句,特朗普正在重組內閣,他最好慎言一點,小心烏紗不保。

Navarro亦否認不懂Ricardo的國際貿易理論。他自誇其經濟學博士來自哈佛,貨真價實,是錢買不到的,他亦在加州大學教授宏觀經濟多年。他指出,Ricardo的Comparative advantage(對比優勢)理論,只適用於貨幣自由浮動的環境下,長遠各方貿易賬應趨向平衡。他這番說話雖有點道理,但沒有說清楚這平衡點要多久才能達到。在現實世界中,以40年前中美關係正常化為起點,當時中美經濟差距接近無限,在不到半世紀已拉近至此,已是經濟奇蹟,中方再繼續維持貿易順差一段時間也非常正常。

金融WTO初見成效

上文已指出,中國整體貿易賬已接近平衡,跟美國的龐大順差是個特殊情況。原因有很多,包括美國儲蓄率特別低,美國公司如蘋果、Dell和Nike等,過去大量依賴中國工廠,但其實只算低增值的再出口;加上美國禁止大量軍用甚至民用高科技出口到中國。但人民幣兌美元的「soft peg」也確是因素之一。

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起步時幣值較低是必然的,隨着經濟發展,貨幣逐漸升值也是合理的。只有經濟失敗的國家如委內瑞拉、土耳其,以至某程度上的印尼等,他們的貨幣才永不升值,更或大幅貶值。中國人有個錯誤理解,以為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所謂經濟災難,禍根是1985年日本簽下Plaza Accord(廣場協議),日圓被迫升值所導致的。事實沒那麼簡單,首先現今日本經濟其實不錯,絕不是災難,仍是全亞洲最發達和先進的國家,人民生活質素非常高。再者,產品質素亦仍然非常好,加上儲蓄率偏高,所以仍有頗大貿易順差。

1980年代末是典型的泡沫經濟,太多熱錢流入,資產價格過高,當泡沫爆破後急速流出而已。成熟經濟增長逐漸放緩也是正常現象,人口老化當然也是主因之一(中國更須小心這一點)。

現今中國情況很不同,首先發展階段仍遠未達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日本,且美國更非盟友,所以中國確需在金融貨幣上趕快自力更生,脫離美元控制。3年前開始改用CFETS一籃子貨幣作參考是正確的,逐漸擴大滙率彈性,增加市場化也是對的,只嫌改革步伐仍不夠快。

最高興的當然是筆者呼籲近3年的金融WTO三部曲,已接近成功且初見成效。人民幣加入SDR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隨着A股加入MSCI和國債即將加入Barclays債券指數,年初至今外資已買入約660億美元國債(10月似乎停止了,可能因為市況太波動),A股雖大跌兩成,但外資仍經香港買入300多億美元A股(前周五破紀錄175億人民幣)。債券加股票總數近1000億美元,是40年來首次portfolio inflow(組合投資)追到FDI(外資直接投資)的總量,是個重要里程碑。

估計主要需求來自各央行,跟隨IMF給予人幣在SDR中頗高的10.9%權重,所以買入債券作儲備。MSCI給予A股的比重很低,僅0.8%,但仍有些吸引力。A股已不算昂貴,P⁄E約12倍,估值已處於歷史上最低20%百分位(percentile)之內。明顯外資比內資稍為樂觀,正在企圖抄底。

明年中國國債正式加入Barclays等債券指數,買家種類必擴闊至保險公司、ETF、退休和債券基金等。據悉MSCI亦在考慮加速提升A股權重,可急升4倍。如果明年市況稍為回穩,流入人民幣資產的總量或將大升至近2000億美元。最樂觀的預期是在未來五六年內,將有高達2萬億美元流入人民幣資產。

筆者知道近日美元很強,美滙指數升近97.5,人民幣能力撐在6.96已不錯,遲些跌穿7算的機會確不低。美國不停誣陷中國操控貨幣,真相是其實人民銀行沒有完全掌控人民幣滙價的能力,更大話語權在聯儲局和歐央行。聯儲局不停加息兼唱好美國經濟、歐洲面對英國脫歐、意大利財赤爭議等問題,導致歐羅大跌,人民幣弱勢只是無可避免的collateral damage(附帶損害)。

看得長遠一點,大量外資流入,肯定有助穩定滙率。主動貶值絕非致富之道,只會嚇走外資。最後期待資本賬的出入流也達到平衡,連外管也可逐漸放鬆。這一步也是必須的,資本的自由流通是人民幣成功國際化的先決條件。成功後,中國將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國際金融上的話語權也增大,對緩和貿易關係有幫助,亦可擺脫美元獨大的局面。

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中環資產持有Nike的財務權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