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4月3日

譚新強 中環看世界

應棄修昔底德陷阱思維

去年我開始探討中美如何面對修昔底德陷阱時(其實中國更同時面對中等收入陷阱),絕大部分國內同胞、香港人,以至外國人都未聽過此名詞。到了現在,雖未至於家喻戶曉,但確發現其他人開始討論此問題。

再簡單解釋一次,修昔底德陷阱是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Graham Allison教授所發明的,用古希臘的一段歷史來比喻現今的中美局面。源於雅典冒起,挑戰原來最強的斯巴達霸權,引發一場三十多年的大戰,結果雅典戰敗,但斯巴達也元氣大傷。去年Allison教授更寫了一本書名為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e Thucycides Trap?(《必定開戰︰美中能否逃避修昔底德陷阱?》)書內搜集了全球過去500年,16個類似個案,結果12次發生戰爭,只有4次能避免。

副總理劉鶴正是Allison教授的高足,所以習主席都曾最少兩次提起修昔底德陷阱,他說否認此陷阱的存在,但如中美誤判局勢,不小心或墮進去。不清楚美國總統特朗普知否此名詞,但他的好朋友兼最信任的顧問,黑石集團主席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就非常關心此問題。他亦是中國的「好朋友」,在2007年黑石上市前,中投成為它的基石投資者,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次的外國公司投資,持有期超過10年,直至數周前(按SEC紀錄)才全部賣出。

Schwarzman投桃報李,在兩年前捐了1億美元給清華大學,另外再募了4億美元,成立了Schwarzman獎學金,和一間Schwarzman學院(模仿最有名的英國牛津Rhodes獎學金),每年主要從美國招收對中國有興趣的優異學生,小部分來自世界各地,亦有約一成來自中國。Schwarzman曾經說,成立此獎學金的最主要目的正是希望可以加強文化交流,從而成功避免中美墮進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關係競爭合作並存

3周前我在華盛頓參加的峰會,大部分參與者都認為中國並不了解美國,縱使劉鶴和易綱等都曾在美國生活過不短日子。反過來,美國對中國的了解就肯定更少了,以此極高端小型峰會為例,當日我是唯一來自中國的參加者(有一位前駐華大使在中國出生)。不管了解與否,完全無礙與會者討論中美關係的興致,大部分人都非常擔心知識產權,中國科技進步神速,更憂慮中國整體國力崛起和發展方向。

到最後,主持峰會的教授邀請一直沉默的Schwarzman發言。可能正因為他是中美關係的重要橋樑,所以不願直接評論中國發展方向,他較婉轉的解釋中國發展速度實在太快,猶如狗的生命(喻意今年為狗年?),一年等於美國的7年。他說中國人都習慣所有事都不停在變,所以如有些計劃跟理想出現偏差,可隨時改變。明顯他這番話是憑經驗說出來的,非常有道理,跟我經驗也一樣,證明他確對中國有一定理解。

很多人天真地對特朗普有種錯覺,以為他是商人出身,所以好應付,只懂往錢看,完全沒有戰略目的,外交政策方針更是所謂transactional(交易式),缺乏長遠和整體戰略計劃。

我絕非特朗普的粉絲,但並不認同此觀點。首先明顯特朗普最少有輕度自大狂,即是有點像希特拉和拿破崙。他的美國總統偶像是列根,功績固然包括打敗當年高達18%的通脹(Volcker的強硬貨幣政策也有功勞),經濟得以復興。但在特朗普和很多世人眼中,列根的最偉大成就是利用軍備競賽,包括第一代星球大戰(Star Wars太空軍備競賽),成功導致前蘇聯經濟崩潰,繼而內部解體,不費一兵一卒。

所以如果以為美國掀起的貿易戰,目的只是貿赤問題那麼簡單,就想得太簡單。翻查一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過去言論,會發現他關注的絕不止中美貿易問題,他更非常留意中國軍力崛起,尤其對第一島鏈的戰略目的。他的觀點可能比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更加鷹派。愈來愈明顯,美國現在的外交政策重點就是全方位制衡中國崛起所製造對美國的挑戰。

美國對華政策可分為經濟和外交兩大層面,兩者並非完全獨立,有很多交接點。更重要的是現今中美關係比從前的中蘇對峙複雜很多(當年美蘇極少經濟接觸)。既有很多貿易上、科技上的競爭,但亦有很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工業供應鏈、金融投資,和對付恐怖主義等。

近日的頭條只集中在貿易衝突,上周已解釋過對中國來說是最容易拆解的一招。如運用得好,更可轉化為經濟轉型動力,從出口和投資拉動,改為內部消費主導。貿易戰的反面可說是貨幣戰,如美國真的採取保護貿易主義,亦即是減少美元在海外的流通和存量,等同自願降低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如中國抓好機會,更可藉此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較難搞的是美國掀起的全球稅務戰(長遠對投資者是好事)。大減企業稅(個人稅也減了一些),再狂加各樣關稅,這是非常有效吸引本土和外國公司去美國投資的一招!有些國家如日本已被迫考慮參與此企業減稅戰。

稅改或成經濟轉型契機

中國也有企圖接招,近日宣布最高增值稅由超高的17%減至仍然很高的16%,其他稅項也有略減,總數約3000億至4000億元人民幣不算少,但跟美國的過萬億美元減幅,相距甚遠。但同時中國又宣布今年財赤上限由佔GDP 3%降至佔GDP 2.6%,證明財政政策仍偏保守。

在去槓桿大前提下,保守是可以理解的,不想鼓勵銀行消費和按揭貸款放得太鬆。但更好的刺激消費方法是稅改。中國總債務確不低,約佔GDP 270%,但大部分都是企業和地方債,中央政府負債率只佔GDP 15%,接近全球最低。但這不止是一個經濟學問題,亦是一個意識形態問題,所以我才認為是中國較難應付的一招。

如想得通,稅改正是推動經濟轉型非常有效的方法。減增值稅可刺激消費,適當的企業稅改可刺激企業的科研投資,設立子女免稅額(父母也該有)更可刺激提高重中之重的生育率,單靠放開二胎是不足夠的。人口老化已極為嚴重,其實任何政策都已經有點遲,但積極的稅務優惠和補貼是必須的第一步。

科技競爭亦是中美博弈的重要一環。美國不止將嚴限中國的科技投資和技術轉移,近日更講清楚將按中國製造2025計劃採取針對性政策,拖延以致防止中國在先進製造、AI、航天、生物科技等領域的發展。美國未必成功,但肯定為中國添麻煩。

除經濟外,中美角力亦包含軍事和外交層面。軍備競賽已進行得如火如荼,暫時美國仍領先,國防開支是中國的兩倍半,但中國國防開支的性價較高,在導彈、衞星通訊等多樣技術更已追上來。如美國繼續扮演世界警察,當然非常吃力,所以特朗普要求歐洲、日本、南韓等盟國幫手分擔。如中國維持防守式軍事態度,現今投放已足夠,但如要增加投射軍事力量至海外,就必須繼續投資在航母和其他攻擊性系統。

近日美國和中國的軍工和航天股都頗當炒。美國的Lockheed Martin,Northrop Grumman和Raytheon都值得留意。中國A股很多軍工概念股,例如參與神州飛船產品研製配套的航天電器(002025.SZ)、做航電系統的中航電子(600372.SH)和做導彈總裝系統的航天通信(600677.SH)等。但要做好心理準備,除航天電器的市盈率只約廿來倍,其他很多都是過百倍的。炒的是概念,並非基本價值。

同樣的,內地投資者認為美國愈加強半導體技術轉移,中國半導體業更能自強不息,所以近日不少A股半導體股又再炒起來。例如主要做NOR Flash的兆易創新(603986.SH),技術門檻比DRAM和NAND低很多,主要對手是台灣的Macronix。更當炒的是更低端的聖邦股份(300661.SZ)和中穎電子(300327.SZ)等。

再說一遍,中國半導體股有濃厚短炒概念,但估值又是70倍以至過百倍市盈率居多,暫無長遠基本投資價值。技術方面,水平跟韓、台、美等龍頭企業,更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當然想自強不息,但如美國加嚴半導體設備出口到中國,又如何能做到呢?要追上半導體設備就更絕無可能。

全球安全絕非零和遊戲

近日北韓由原來被完全孤立,突然變為天之驕子,中、韓、俄等國爭相邀請金正恩到訪,暫定下個月更將與特朗普舉行峰會。北韓正是一個中美既有競爭亦須合作的外交好例子。特朗普外交政策的最大問題並非怎樣對待「敵人」,而是怎樣對待盟友。過於強硬且帶侮辱性的外交政策已嚴重傷害美國在二戰後跟加拿大、歐盟、澳洲、南韓等重要盟國的長期關係,有如自毁長城。世界秩序混亂對中國也沒有絲毫好處,中國是過去40年世界和平的最大贏家。

中國的「一帶一路」外交政策,有很多值得支持之處,但要成功也絕不容易。除需要極大資源外,中國亦必被拉進很多沿路國家(如巴基斯坦、哈蕯克、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等)的複雜政治、經濟、宗教和族群問題中。中亞地區多為伊斯蘭國家,每個都如火藥庫般隱藏不少極端主義者。

特朗普對華政策仍局限於修昔底德陷阱式思維。現今擁有核武的國家已近10個,未來必續增加,更擔心的是連某些恐怖組織都拿到手。自從核武年代來臨後,其實全球安全已絕非一個零和遊戲,必須是一個共贏局面,比自由貿易更明顯,更沒有選擇。修昔底德式的霸權交替已過時,過於強求將帶來全球不穩定,甚至巨大危機。中美必須在多方面攜手合作,包括防止戰爭、反恐、對抗疾病、貧窮、和各種不公平,解決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和怎樣控制和主導生物科技、AI和機械人等發展所帶來的問題。

太空科技發展也一樣,第二代星球大戰是沒有意義的,研究火星移民都是一個消極方案,代表地球已沒希望。最有意義是合作探索宇宙奧秘,共同推進人類文明。

中環資產持有Lockheed Martin及Raytheon及的財務權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