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0日
先跟大家拜個年,恭喜發財,身體健康,狗年大旺!過年期間,很多朋友出外旅遊,但我反而喜歡留在家中休息一下。平時已太奔波了,去年在路上的日子超過100天,今年估計將更多。下周先去北京或加上海,然後就出發去歐洲度假,再去美國開會,環球一圈才回來。
過年其中一個習慣就是看電影。從前還真的會看一些港產賀歲片,近年實在看不入眼了,抱歉!今年奧斯卡頒獎禮為遷就冬奧,稍為延遲至3月4日。9部電影入圍参選最佳電影,我已看了其中6部,按觀看次序︰1)Get Out、2)Dunkirk、3)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4)Darkest Hour、5)The Post、6)The Shape of Water。
其他3套尚未在香港上演,遲些在戲院、飛機、網上或電視總有機會看到︰7)Call Me By Your Name、8)Lady Bird、9)Phantom Thread。
今年頂頭大熱是獲得13項金像獎提名的The Shape of Water,早前已分別贏了預測準確度高達八成的導演和製片協會最佳電影獎。唯一可匹敵的是獲得7項提名的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早前已贏了金球最佳劇情片獎,和演員協會最佳組合獎。
我認為今年入選電影質素一般(其實過去幾年都是),個人較喜歡的是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是部較「怪雞」的黑色幽默電影,有點Coen Brothers的影子,可能因為女主角Frances McDormand亦是Joel Coen的老婆。能否贏到最佳電影不知道,但McDormand演出非常突出,演活了一位個性充滿缺點,但非常堅強的單親媽媽,在失去女兒後,為追求真相的各樣付出和無奈,絕對值得繼Fargo後再次奪獎。在此為這位耶魯師姐給給力!
導演雖然是英國人,但頗能描述出現今美國小鎮的那種頹廢和絕望感(可能因為英國小鎮更悲哀),戲內大部分角色自暴自棄,宣洩於酗酒、暴力和自殘,其實正是支持特朗普的鄉村中下階層者的寫照(在2016年大選時,特朗普在Missouri大比數勝出),唯一尚嫌不夠寫實的是戲中人竟然沒有濫藥。
The Shape of Water也是一套怪片,講述美蘇冷戰年代的一段人與水怪戀。靈感來自50年代經典怪獸片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3D攝製)。這本是套童話式的魔幻電影,片種有點像《美女與野獸》,但加了一些血腥和裸露,變了套不倫不類的3級片,相信很少人會找到共鳴。
Get Out是一套平平無奇的所謂驚慄片,能入圍已是奇蹟,亦證明去年電影的水平有多差。整部電影故弄玄虛,有點模仿The Sixth Sense的感覺,但更像Shyamalan的敗筆之作The Village。
今年有兩部以二戰英國在Dunkirk大撤退為背景的電影入圍,Dunkirk的角度是在沙灘上忐忑等待撤退,不停受到德軍轟炸的前線士兵和幫手緊急救人的普通平民船員。The Darkest Hour敍述同一件事,角度變成在上面做決定的首相邱吉爾。我認為兩套都不是第一流戰爭或描述打仗片。Gary Oldman在The Darkest Hour的演出備受讚許,很有機會值此首登影帝寶座,但整部電影就像一場個人秀,極其量只是一套邱吉爾的Biopic,完全缺乏張力,亦完全沒有帶出戰爭的恐怖感。在這方面Dunkirk比較成功,音響尤其出色,子彈和轟炸聲極具真實感。Dunkirk是套群體戲,我明白導演是故意捕捉48小時大撤退的snap shot,但仍欠缺中心故事,未能帶出重要訊息。
The Post由史匹堡親自操刀執導,講述《華盛頓郵報》老闆娘Kay Graham,掙扎應否披露美國多屆總統隱瞞無法在越南戰勝的真相。最後冒被尼克遜及白宮封殺危險,大膽決定去馬出版,結果最高法院支持傳媒的自由出版權,亦認同此是監察當權者的重要機制。電影不算拍得很出色,更非Meryl Streep的最佳演出。
取材兩極化 入場人次早見頂
我看此電影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在美國認識了Kay Graham的女兒Lally Weymouth,曾承繼為《華盛頓郵報》出版人,後來賣給亞馬遜(Amazon)老闆Jeff Bezos。Lally也傳承了她母親在華盛頓的權貴社交圈的核心地位,其府邸不停宴請兩黨政要、商界領袖、學術界翹楚和各國使節等。她本人也是資深記者,曾訪問多國政要,尤其女性領袖如蔡英文、昂山素姬,和巴基斯坦前總理Benazir Bhutto等。
過去幾年,荷里活拍的電影愈來愈兩極化,參選奧斯卡的大都是低成本小品,肯定不叫座,是否叫好都成疑問。大部分資本押注在充滿電腦特技的所謂大製作,最主要題材全都是食老本的漫畫超級英雄,和老牌科幻品牌如星戰系列。但這一招已失效,去年北美票房收入不到110億美元,比2016年下跌近3%。其實入場人次更早已在2002年見頂,達15.8億人次,至今已下跌近兩成。近年票房收入只是靠無理加價和3D綽頭來欺騙觀眾,其實技術跟50年代沒有進步多少,最具3D效果的只有字幕!
在此情況下,當然荷里活以至全世界都把希望放在中國市場。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由於基數低,平均增長率高達30%(亦可能有水份),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如華誼、萬達、阿里、騰訊(00700)等去投資拍戲和開電影院,外資亦爭相搞合拍片。到了2016年,影院數量雖已超越美國,人均上電影院次數仍只是美國的五分之一,但票房增長就急速放緩,跌至3.6%。去年號稱反彈至13%增長,但部分原因是把網上手續費計算在內。
去年《戰狼2》的破紀錄票房高達50多億元人民幣,全球排名第七,令無數中國人非常驕傲,中國電影終於抬頭了!但原來全年計,去年國產片的票房佔比竟然是從前年的58%下跌至54%。
事實是全球電影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危機,前景不容樂觀。如很多事情一樣,在股市中就最容易看出端倪。迪士尼的股價早已在2015年在122美元見頂,現價只是106美元。Netflix在2015年初的股價亦差不多是120美元,但現在已升超過一倍至280美元左右,市值1200億美元,亦逐漸追近迪士尼的1600億美元。如果你看一下大部分中國相關的電影股就更目不忍睹。A股上市的萬達影業2015年最高股價131元人民幣,市值過千億,當時很多國內朋友跟我說王健林已超越李嘉誠成為中國首富,多威風!但股價後來跌至52元人民幣,更從去年中就停了牌,現在想起王首富都有點唏噓!
好彩近日有貴人相助,馬雲帶領一此投資者,用70多億買下萬達影業的12%左右。早前馬化騰亦帶領另一班投資者,用350億買入萬達商業地產的14%,竟然俾足面不打落水狗,還出了比私有化價錢高20%的溢價,值得拍套電影來歌頌友情和義氣!
電影業的危機來源主要兩個,外在和內在各一︰
1)最重要的挑戰當然就是科技的進步和改變,跟20年前音樂面對的局面一樣。當頻寬(bandwidth)仍有限,仍是一個瓶頸時,首先遭殃的就是音樂。開始時還有CD,後來就改為下載(如iTunes),後來就變成串流(如Spotify和QQ音樂),結果連盜版都撐不下去。音樂仍是一個大行業,但商業模式已完全改變,賣唱片根本賺不到錢,藝人經串流的收入也大不如前。到頭來,最賺錢的模式竟回歸至最原始的演唱會!人類似乎仍渴望一點直接的human contact。
內外危機夾擊 北美市場漸飽和
另外在美國網上視頻串流服務如Netflix,連電視牌照都不需要,監管尺度更寬,拍的劇集可以更長更有深度(亦可有大量暴力和情慾鏡頭),近年吸引了愈來愈多大明星和大導演拍劇,最成功例子包括House of Cards、Game of Thrones和Westworld等。
2)在嚴厲競爭下,荷里活也不停變陣,但下的棋愈行愈錯。從前荷里活想吸引的主要觀眾群是18至35歲的年輕成年人,但這批觀眾被串流吸走,所以目標就改為更年輕的9至16歲未成年小朋友。但這一招也已失效,連小朋友都看膩了第N套蜘蛛俠和星戰前、後、左、右傳。
另外既然北美市場飽和,就把主戰場轉到國際,中國是第二大市場尤其重要。同時近年中國資金以宣揚中國軟實力為名,大舉進入荷里活,由2013年的200萬美元,增加至2016年的近48億美元,非常誇張!荷里活拍攝的電影大受影響,從片種(Fast and Furious系列,由B升為超A級),到劇本(盡量簡單)、選角(例如景甜),以至對白(盡少)。大部分時候的結果就是平庸,forgettable,只有動作,故事薄弱以至牽強,有些更不倫不類,最佳例子是《長城》。曾有位美國基辛格政治顧問公司高層預測,如這情況繼續下去,美國國會有可能召集聽證會,調查中國對荷里活電影文化的影響。但從去年開始,中央嚴禁無價值的海外投資,包括娛樂和體育事業等,情況可能將有紓緩。
我每天已經上網十多小時,進戲院就是一個關掉手機的最好藉口。看電影已是我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希望不會被完全淘汰!
中環資產擁有Amazon、阿里、騰訊的財務權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狗年供應料減 金價有支持 |
上一篇: | 其辭若有憾焉 其實乃深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