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
「一帶一路」倡議豈止是跨越歐亞的多項基建項目,事實上,倡議帶來的商機覆蓋多個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香港中小企只要高瞻遠矚、憑着創新思維,同樣可以在「一帶一路」擔當重要角色。
內地於2013年首次提出「一帶一路」的概念,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經濟走廊貫通內地東中西部和主要沿海港口城市,連接亞太和東歐這兩個全球經濟最主要引擎,推動國與國之間的基礎建設和貿易。
「一帶一路」覆蓋超過65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達到44億,佔全球經濟總值四成。過去3年,中國已投資多個中亞的項目,包括塔吉克斯坦瓦赫達特─亞灣鐵路、印尼塔園橋項目、匈牙利─塞爾維亞鐵路、橫跨非洲的亞吉鐵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陸路交通、斯里蘭卡可倫坡港口、昆明至新加坡高鐵項目。
大企主上游 小型攻下游
2014年至2016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約20萬億元人民幣,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3049億美元;評級機構惠譽國際在最新報告中指出,計劃或正在實施中的項目耗資合計超過9000億美元,涉及港口、高鐵、燃氣管道等項目。
高速公路、鐵路、大橋等基建項目只是倡議的首階段,當這些項目完成後,自然帶動周邊的需求,包括交通、房地產、旅遊、物流、零售等。以香港為例,每當鐵路伸延至某個地區,幾年後便會發展成一個經濟圈,集各項商業活動於一身。由此可以預期,「一帶一路」相關項目都會沿着這個方向發展。
雖然目前市場集中於基建項目,但不等於中小企無法參與。供應鏈上游主要由大型企業負責,愈接近下游,中小企參與的機會愈大。港商一向以靈活見稱,據我們了解,部分為大型工程提供建築材料的企業已經跟隨客戶走進「一帶一路」的市場,甚至計劃在沿線國家設廠,也有些企業不但為基建客戶提供原材料,覬覦「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還推出配套服務,藉此增加邊際利潤。
中小企一向是香港經濟的骨幹,全港超過九成的企業都屬於中小企,其聘用本港約一半勞動人口。過往港商在內地採購、生產,然後出口往歐美市場,至今透過「一帶一路」,它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東南亞市場,在當地可以享受較低成本購買原材料和設立廠房。再者,受惠於《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以及《中國與東南亞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進一步減低中小企進出口的稅務成本。
數碼化帶來發展空間
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今年9月公布的調查,東盟三國(印尼、泰國、越南)的城市化比例將由2014年47%,上升至2050年65%。城市化的比例愈高,對基建、房屋、個人消費品的需要自然愈大。東盟是香港第二大貨物貿易夥伴、第三大服務貿易夥伴,不少香港公司已投資當地的項目,亦有很多外國企業聘用香港相關商業服務,參與當地的「一帶一路」項目。
同時,數碼化帶來的商機更是中小企甚至初創企業不能忽視的一環。市場將「一帶一路」與數碼化連起來,稱為「數碼絲綢之路」,即包括電訊、物聯網、電子支付、電子商務等活動,無論是擴大客戶群、開拓新產品等,打破區內企業營商的地域界限。
內地電子商務的增長空間更是毋庸置疑。去年11月11日,俗稱「光棍節」,內地消費者的購物金額高達178億美元,比去年美國感恩節、翌日的黑色星期五,以及網絡星期一的消費總和更高。估計至2020年,內地電子商貿市場將會超越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及法國的總和。
再者,內地電子商務巨擘正積極擴展「一帶一路」的版圖,例如阿里巴巴計劃在馬來西亞推出「數字自由貿易區」,推動電子商務和中小企發展,而對手京東商城亦計劃與亞洲和中歐的供應商合作。
香港中小企已拓展網上平台,採用線上與線下(online to offline)的生意模式,帶動實體店和網上平台的銷售。若能利用這些網上平台,吸納「一帶一路」沿線逐步增長的中產消費者,其發展潛力可以相當龐大。
香港中小企要釋放「一帶一路」的潛在商機,就要主動認識倡議的內容,從而發掘當中的機遇。
滙豐香港工商金融主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分析家族公司 注意十大要點 |
上一篇: | 對十九大提六個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