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
林鄭月娥當選下屆特首。誠哥果然洞悉先機,寄望下屆特首能夠像女媧般煉石補天。林鄭亦承認修補香港撕裂是她的首要任務。
撕裂當然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部分有關政改問題,非本欄焦點。但除政治外,住屋問題肯定是導致社會撕裂的另一個主因。擁有私人住宅的比例剛在50%左右,怎能不撕裂?超高的房地產價格導致嚴重的貧富懸殊,和扼殺大量的創意和機會。
上周討論不少本港樓市的風險問題,大部分觀點受到讀者贊同,但亦有小部分樓市「鐵粉」仍然堅信港樓是唯一的最好投資。多謝有些細心的讀者指出我的一個錯誤。他們指出樓花SSD的三年計算是從正式買賣日起計,不用等到收樓日。不用多等兩年一定是好事,但問題是美國正加快加息步伐,其實全球包括內地都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那麼就算只是三年後的香港樓市狀況都很難預測。
上周我用了一層400萬元的樓來計算加息對供樓和價值的潛在影響。有人認為租金回報不止2厘,每個業主都想愈高愈好,但事實比較殘酷,扣除高昂的管理費,計及差餉地稅,再加上必須的維修保養費用,和必定出現的空置期和租樓佣金,淨回報確只有2厘左右;豪宅更遠低於此。無論租金多少,只要不變,其實對我的計算一點影響都沒有。在未來一年半,如樓按利率從2.15厘升至3.65厘,用Cap Rate計算模式,理論價值跌至240萬左右。如要理論價值維持在400萬元,那麼租金就需要上升70%,你覺得有可能嗎?
有人問到明年底前,美國真的會加息6至7次(每次0.25厘)嗎?我沒有水晶球,亦不相信這周期性通脹會變成超級通脹。但金融海嘯後的9年以來,全球通脹和利率一直都是「不正常」的低下,所以在聯儲局眼中,現在加息只是把利率「正常化」而已。美國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已回升至2.7%,但短期Fed Funds利率仍只1厘,所以實際(real)利率仍是負1.5厘。就算CPI不再上升,聯儲局亦確需再加6至7次才能把實際利率提升至0厘。
造地需時難撲熾熱樓火
本港的平均呎價幾乎是全球最高,負擔能力反為接近全球最差,所以就算美國只是「相對溫和」地加息,香港樓市的中長期風險仍非常高。林鄭的新政府真的束手無策嗎?傳統方法主要兩招,但不大奏效。
1)最玄門正宗和最多人呼籲的是增加供應量。其實未來三四年的供應量約9.4萬單位,已不算少。有些專家仍認為長期土地供應不足夠,鼓勵加速造地,包括填海、發展棕地,改變農地和郊野公園用途等。這方案需頗長時間才有成效,所以反被一些人故意扭曲為遠水不能救近火,反成為短期炒作的藉口。
2)打擊炒風和找方法壓抑需求。印花稅和收緊槓桿等辣招已用了很多,但仍不奏效,主因是近期大量內地熱錢湧入,再次引發一波非理性的炒樓熱潮。我認為再加印花稅已不合理。有人建議模仿內地設限購令,但這類措施違反香港自由市場的優良傳統。如強硬阻止內地資金來港搶高地價,這招必定有效,但就更背棄香港資金自由進出的核心價值。
讓我來建議兩個較新的方法,希望新政府可以考慮一下。
1)首先本港人口增長緩慢兼快速老齡化,我非常懷疑需求是否真的像地產界人士說得那麼強勁。對比國內外城市,香港交易量嚴重偏低,顯示需求薄弱,而且全集中在被劏到愈求愈細的納米樓,已到危險邊緣。現今再繼續買樓的人,主要目的是跟風投機,更或備受忽悠,以為現在不買就蝕底,擔憂未來更買不到。
所以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禁止把樓劏得更細,應馬上立例新樓要有「最低面積」,例如300平方呎。現在有些納米樓已少於150呎,根本不合人道;說得難聽一點,棺材樓都稱不上,大副一點的都放不下,根本連門口都抬不入!
有了最低面積,平均呎價就一定不會再狂升。人均收入其實增長得很慢,所以唯一把呎價推高的方法就是把樓劏細。所以過去多年,其實中半山較大面積的傳統豪宅價格升幅很小,呎價來講,很多納米新盤都快追到了。
家居價值保險防樓價崩潰
2)另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是設計一種較創新的金融產品 ── 「家居價值保險」(Home Equity Insurance)。這想法是十多年前由非常有名的耶魯教授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提出的。他亦是美國最權威的Case-Shiller房產指數的設計者之一。Case-Shiller指數期貨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有買賣,但成交額不算很高。另外在2003年,Shiller教授亦曾跟一些非牟利機構在紐約州的Syracuse市推出「家居價值保險」作為一個pilot project,按一個修訂Black-Scholes期權模型計算出來;當時的一次性保費只為房價的1.5%。結果當2008年金融海嘯來臨時,全國樓價崩潰,由2006年最高點至2009年谷底,指數下跌了近34%,但Syracuse的房價在這段時間內不跌反升了一點!
Syracuse只是一個小城市,那次只可算是個實驗,當然不可直接跟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來比較。但實驗結果令人鼓舞,可能值得香港政府研究。我建議由金管局牽頭,聯同港交所(00388)和一些如友邦(01299)、平安(02318)、滙豐和中銀(02388)等大型保險公司和銀行來做一些研究。如有需要,我願意略盡綿力,跟Shiller教授那邊溝通。
如這個「家居價值保險」計劃能在香港成功實行, 更可成為全國先驅。內地房產市場更熾熱,對保險的需求更大,可能是一個百萬億人民幣級的市場機會!
中環資產持有滙控的財務權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道指七連跌 港股雙頭告急 |
上一篇: | 勝龍轉型具憧憬可低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