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全球大宗商品生產商四面楚歌之際,該怎麼做才能給予最大幫助?處理中國龐大過剩產能,可能會排在首位。
中國在鋼鐵、鋁、平板玻璃和其他中間商品領域存在產能過剩,導致相關商品價格保持低迷,並威脅到全球資源類公司的生存,以及中國自身經濟的健康狀況,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當然,中國政府還是反覆強調,正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而且看似中國當局已經意識到,相對於前些年的經濟繁榮期,現在過剩產能對經濟的威脅要大得多,早前雙位數的經濟增長率掩蓋住了日益惡化的問題。
但中國真的採取行動解決這些問題了嗎?尤其是所受影響最為嚴重的鋼鐵和鋁等領域?在中國歐盟商會看來,答案肯定是「沒有」。
「中央政府解決過剩產能的努力並不奏效,原因包括地方保護主義、監管執行不力、資源定價偏低、投資方向錯誤、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到位及過分強調市場份額等等。」該商會在本周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撇開商會為一己之利強烈希望看到中國減產這一明顯意圖不談,相當有力的證據也表明,中國實際削減產能的程度離必要水準還差得遠。
鋼鐵行業料現大重組
國務院本月稍早宣布計劃在未來5年,要將鋼鐵產能削減1億至1.5億噸。但鑑於目前的過剩產能接近4億噸,大約佔中國12億噸總產能的三分之一的過剩產能,即使實現減產目標也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鋼鐵廠去年的產能利用率約67%,低於2008年的80%,而且今年的狀況實際上可能會更糟糕,因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預期2016年將有更多產能投入生產。
這暗示中國的鋼鐵業實際上是南轅北轍了,未來數年整個行業恐出現慘烈的大重組,而不是穩步減產至滿足需求的有條不紊的進程。
鋁產量方面,今年中國鋁產量亦會進一步增加,而全球市場真正需要的是降低產量。據摩根大通分析師指出,去年全球鋁產量增加9%,但需求只增加了4%左右,從而造成庫存進一步累積。儘管一些中國鋁廠去年實施減產,但今年隨着中國西部新項目的投產,預期鋁產量料增加。這些新項目享有較低成本的電力,要知道電力在鋁生產的投入成本中佔了大部分,因此這就意味着他們有能力參與競爭,即便是在價格低迷的環境下。根據摩根大通分析師估計,中國鋁產能今年可能增加140萬噸,考慮到去年全球的鋁產出約為5700萬噸,這個增幅稱得上是很大的。
中國不採取有效舉措來遏制過剩產能,造成怎樣的後果和影響呢?從短期到中期來看,意味着鋼鐵和鋁等選礦的價格可能繼續承壓,與此同時,提煉這些選礦的原材料,比如鐵礦石、焦煤、鋁礬土和氧化鋁等的價格也將受壓。另一個後果是,這些大宗商品價格的任何反彈都可能是曇花一現的,而且走勢更可能是受消息和現貨交易的推動,而非隨基本面的改變而波動。
在第二季建築業需求可能小幅成長的同時,那些虧損的鋼鐵廠看起來也可以繼續生存下去。雪上加霜的是,許多國家已經、或正考慮對中國出口鋼材實施關稅壁壘措施,除非有鋼廠削減產能的確切證據,否則很難看到鋼價的漲勢能持續下去。這意味着現貨鐵礦石價格的上漲可能也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之上。自1月13日現貨鐵礦石跌至2016年最低以來,其價格升至每噸50.50美元的4個月高位,跳漲28%。
從長遠來看,有效措施延遲愈久,中國大宗商品行業就愈有可能遭遇嚴重的調整。
北京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在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上,什麼是痛苦最小,但確實有效的辦法,所有的這些都與成本和挑戰有關。
以市場為基礎的解決辦法是,讓那些不具有競爭力的企業退出,這會給地方政府帶來大規模失業和債務問題,而由於地方當局擴大舉債以維持虧損工廠運行,地方財務將更形惡化。
最佳的辦法可能是鼓勵虧損的鋼廠和冶煉廠關閉,具體做法是將失業勞動力轉向替代的、以服務業為基礎的行業,同時要伴以債務減免措施。
最少過去5年北京在面對產能過剩問題上一直得過且過,然而借鑑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所經歷的資產泡沫,以及歐洲在希臘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問題是不能永遠拖下去的。
「少點空談,多點行動吧。」(A little less conversation, a little more action please.)已故貓王Elvis Presley的歌聲猶在耳畔。中國或該聽聽貓王怎麼說。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G20達成重大協議機會渺茫 |
上一篇: | 佳兆業收官在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