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
隨着「通俄門」調查結束,美國民主黨黨內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開始變得無從逃避:到底要不要啟動彈劾總統特朗普的國會程序。民主黨過去一直以特別檢察官米勒的調查尚在進行中來拖延黨內外要求啟動彈劾的壓力,現在調查已經結束,民主黨手上又有眾議院的過半數優勢,到底應不應該去馬呢?
彈劾總統在美國歷史上十分罕見,因為憲法要求先由眾議院過半數通過彈劾案,經參議院聆訊後再獲三分之二參議員通過才能免除總統職務,現實上等於只有兩黨普遍認同才能發生。綜觀歷史,現時情況和1974年尼克遜那次不太一樣,因為當時兩黨都同意尼克遜必須下台,尼克遜為保面子在被彈劾前自行辭職。目前共和黨人大體上仍然相當支持特朗普,民主黨現在發動攻勢不會成功把他趕走。
米勒報告暗示 等國會接波
相對來說,現時的情況和1998年的克林頓彈劾案則有點相似,當時共和黨想藉機攻擊,而民主黨則成功在參議院保住克林頓。現時民主黨黨內對是否啟動彈劾特朗普有不同意見,正正是因為他們想到當年共和黨彈劾克林頓帶來的政治後果。彈劾案後,民意普遍認同參議員放生克林頓的決定,更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彈劾案對國家不利。不少輿論怪罪共和黨濫用程序,將彈劾視為政黨惡鬥,克林頓的民望不跌反升。因此,現時民主黨對彈劾保持謹慎,是要避免民眾視調查為純粹的政黨爭拗,弄巧成拙讓對方套取民意同情。
原來的劇本是,米勒報告可以準確指出特朗普犯下彌天大罪。結果報告的寫法卻要複雜得多:「如果我們經透徹的事實調查後能有信心說總統明顯地沒有妨礙司法公正,我們會這樣說」,而「基於事實和適用的法律準則,我們無法達到此判斷。」這句話繞了很多個彎,特朗普聲稱自己已獲平反,但不少輿論卻反而認為米勒其實相信特朗普實有妨礙司法公正,只是技術上不能這樣說。
其中一個要點是,司法部本身有指引規定不能起訴在任總統,而米勒報告也多次提到這個指引,更暗示特朗普卸任後執法部門可重新追究。在這個原則下,米勒報告其實是在說:只要特朗普一天仍是總統,監督的責任應在國會手上,米勒能做的已經做完,餘下來的應由國會接手。
那麼國會該接手嗎?上面的說法只是輿論推測,如果民主黨可以邀得白宮前法律顧問麥加恩甚至是米勒本人到國會現身說法,那麼國會接手調查甚至啟動彈劾就合理得多。不過,特朗普當然不會這麼容易讓此事發生。
除此之外,特朗普也指示所有政府官員拒絕和國會的其他調查合作,包括他的報稅紀錄(和背後的債務問題)。凡此種種,最終都會變成藐視國會案並鬧上法庭。近期美國政壇就出現一種新的說法,認為民主黨應該啟動彈劾,理由不是相信真的可以把特朗普趕走,而是程序本身可以讓國會有更穩健的法律基礎去迫使行政當局配合國會監督。
說到這兒,民主黨似乎陷入了一個雞和雞蛋的問題:他們需要足夠支持才能啟動彈劾,但不啟動彈劾就拿不到他們所需的支持。說到底,輿論態度是關鍵所在。如果彈劾案不止是由民主黨人提出,也有一些共和黨人支持,輿論上就好辦得多。
無獨有偶,共和黨支持啟動彈劾的第一人在這個時候出現。共和黨眾議員阿瑪什日前表示他認為按米勒報告的描述,特朗普已犯下可被彈劾的過失。阿瑪什本身是國會自由黨團的代表人物,根正苗紅的共和黨人,說話絕對有份量。輿論關注的當然是,還會不會有第二、第三人打開共和黨人倒戈的大門。有親特朗普的州議員隨即表明將於下屆選舉挑戰阿瑪什,提醒其他共和黨人背叛特朗普就要承擔後果。不過阿瑪什可能不關心能否保住議席,而是以自由黨候選人的身份出選總統,鎅走共和黨的選票讓特朗普敗選。
無論如何,現在看來米勒報告的發表只是終局的開始。民主制度的可貴正正在於權力分立互相監督,制度不能被任意破壞。美國民主百年老店能否撐得過這一關,好戲才剛開始。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另類史觀不改 令和路難保 |
上一篇: | 美斬鏈中要害 華靠自家生態圈突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