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7日
東西方飲食哲學與文化習慣差異極大。當東方人遇上西方食材,往往對其食法大感困惑,如來自中美洲的「神力食材」,被當地居民視為神聖的奇亞籽,正是一個好例子。大多香港人只會把奇亞籽直接加入白米煲飯,令其美味度大打折扣。
事實上奇亞籽的食法千變萬化,只要跟着西廚活用食材烹調,便可得嘗既健康又美味的好煮意。
奇亞籽(英文名:Chia Seed)為唇型科(學名:Lamiaceae)之下的沙漠植物芡歐鼠尾草(學名:Salvia hispanica)種子。從科學家搜集的證據顯示,植物原產於中美洲地區,自古以來為當地原住民阿茲特克人(Aztecs)的主要食糧(Staple):公元前3500年,早已出現阿茲特克人食用奇亞籽的考古證據,也證明植物與當地人民共同擁有深厚的歷史。
保持精力充沛
奇亞籽在古代中美洲地區廣泛流傳,公元前1500至900年間,居於墨西哥古城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及托爾特克(Toltec)的阿茲特克族民眾,已將芡歐鼠尾草視為農作物,用以獲取植物種子作為日常食糧。根據阿茲特克人及後來的西班牙人紀錄,古時奇亞籽被廣泛種植於墨西哥中部至危地馬拉一帶,另一個較小的種植區則覆蓋尼加拉瓜及洪都拉斯南部等地。
古代阿茲特克人及住在南美洲地區的瑪雅人(Mayan),同樣相信奇亞籽擁有超自然力量,阿茲特克人奉奇亞籽為神聖之物,經常成為宗教儀式中向天神奉獻的祭品,而部落統治者每年均會從被征服的不同部落中,收取奇亞籽作為貢品。至於瑪雅語言中,Chia意為力量,因奇亞籽能為食用人士提供大量能量:古代戰士更以為自身擁有的超凡耐力,全部歸功於奇亞籽食材的神奇效能。
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中南美居民相信奇亞籽可為他們帶來神奇力量:墨西哥塔拉烏馬拉部落(Tarahumara Tribe)以運動成績出眾的跑手聞名於世,當地跑手們每日所喝、稱為Iskiate的特殊飲料,由奇亞籽、檸檬及清水混合而成。族人相信喝過Iskiate的運動員,就算每日跑過百里,亦能保持精力充沛。
除單獨食用外,奇亞籽可與其他穀物一同煮成獨特菜餚,如時至今日Pinole依然在中南美洲一帶流傳。古代阿茲特克人先將奇亞籽烘乾再磨成粉狀,然後與粟米粉及清水混合,以糊狀形式品嘗,菜式充滿純樸的原住民氣息。另外,阿茲特克人還會將奇亞籽粉漿搓成蛋糕形狀,然後在明火上烤熟。
奇亞籽的保存期比其他食物長,因此非常適合作為隨身口糧,為旅人及士兵提供能量。奇亞籽亦有作為醫藥用途的紀錄,古民會以奇亞籽榨油,用作治療及滋潤皮膚。古時中美洲人心目中,奇亞籽可謂用途多多。
現時奇亞籽的最大出口國為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及澳洲,而阿根廷、厄瓜多爾、墨西哥、尼加拉瓜及危地馬拉等國家,奇亞籽生產規模相對較小。隨着現代人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出口需求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奇亞籽種植亦為農民帶來經濟效益。
適合過敏人士
奇亞籽以營養豐富著稱,深受注重健康人士垂青。植物中的「營養素」,例如槲皮素、山奈酚、楊梅素、綠原酸及咖啡酸等天然化合物,本身用以保護植物,免受細菌、病毒、真菌、昆蟲、過熱、紫外線,以及空氣或土壤中的毒物或污染物侵害。對人類而言,以上所述的植物化學物質,卻成為身體健康的守護者,對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等,於東西方國家經常出現的疾病,具有預防及保護作用。
奇亞籽具備明顯的抗敏性。換句話說,對大部分人類(即使擁有食物過敏體質人士)來說,均為安全的食物種類。
近年無麩質食材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飲食趨勢,與小麥、古麥(又稱斯佩爾特小麥,英文名Spelt,學名:Triticum spelta)、黑麥及大麥等穀物不同,奇亞籽不含麩質,適合患有乳糜瀉的麩質敏感性人士食用。事實上,現代人類的烘焙潮流文化中,奇亞籽粉已成為無麩質蛋糕或麵包的重要成份之一。
將奇亞籽加入早餐的奶製品中,為西方人士最喜愛的食法。或者加入沙律中,同樣美味。
撰文:胡海德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極甜配極鮮 |
上一篇: | Criston Cole與多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