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
不是海市蜃樓,而是西九文化區尚未落成的茶館之實驗場,於香港演藝學院內一劇院的台上,以一比一之比例臨時搭建的。每次實驗,西九文化區都非常認真,提供戲曲及粵樂表演節目,更將新火試新茶,希望探索茶館未來的經營策略及文化定位。參與體驗未來的茶館之觀眾,每次踏進實驗場,其實都是登上一個舞台,似置身於戲中。記得有一次,在茶館的戲曲表演過場時,揚琴手靜靜地鑽進只有約100個座位的觀眾席中,場燈亮起,樂曲就在身旁悠悠響起,於是觀眾可以一邊品茶,一邊遊於古老文化的幽幽之思。茶館的優勢在於小,由於地方小,觀眾與演員的關係變得密切;由於小,空間布局至為重要。
今次的實驗以傳統地水南音開場,歌者用老調唱新撰的《戲中尋我》,彷彿引領觀眾回到了香港開埠初期的水坑口。約個多小時的表演內,導賞員輕談淺說,演出便一個一個地展開,包括粵曲排子演奏、《紫釵記》及《鐵馬銀婚》的折子戲。台上的表演者都來自香港演藝學院演藝青年團,文場武打,在狹小的空間,近距離帶給觀眾一種淨化生命的戲劇感。
因「一帶一路」受惠
唐宋年間的茗舖及茶肆沒有表演,但有茶售賣的地方就能聚眾,營造歸屬感。打從明清兩代,戲曲與茶便結下不解之緣。清代的茶館免費提供戲曲表演,只收茶錢。有論雅座上的茶點只屬點綴,文化藝術才是重點,確是對的;反而反之,亦是對的。
有說香港將來可望於某些專業領域上,為全球經濟再創平衡,擔綱重要的中介角色。在國際經貿發展風起雲湧前,筆者想像明日的茶館,位處大都會四通八達之處,藝術文化將會成為重要的資本,對內對外展示中國的軟實力。古時,東西文化在絲路上交融,中國文化西傳是不爭的事實,例如,西域古精絕國之處出土漢晉期間之「中國五星同出東方有利中國」的彩色錦護膊可證。
在「一帶一路」的快速發展下,茶館受惠於主要跨境交通要道,可望成為區域性的新文化及經貿樞紐。從前漢代絲路上,中國30里設驛或置,5里設亭。如縣泉置,乃為招待國賓以便外交、通商及郵遞特設的官方機構。沙漠的綠洲如古樓蘭國,在羅布泊一帶亦曾經繁盛不已。當今高鐵沿線的情形更好,沒有氣候環境的障礙,真誠地殷待人的文化綠洲定可偏安。
如果高鐵能貫通南北東西,「一帶一路」亦不遠矣!然後,一口熱茶,那管放進仿明代斗彩葡萄紋青花杯中,還是玻璃碗,在舟車勞頓後,都是人們極大的享受。中國各地均有自己的戲和茶館,香港人的優勢,在於擁有幸存這裏的古老粵劇戲曲文化,盛載着中國人的睿智,廣東自成一格的藝術,尚待更多機會,感動世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文藝活動預告 |
上一篇: | 泰國驚艷 愛情小品抓緊二十一世紀脈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