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陰霾仍籠罩全球,威脅人類健康的同時,全球經濟和社會在各方面受到不同打擊。然而,從正面角度看,這次疫情並非毫無得着:大家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轉變,長短途的旅程大幅減少;空氣污染的情況得以紓緩,碳排量暫時減少。過往不少人認為,減碳和經濟發展總是誓不兩立,現在正好推翻這個觀念。
氣候相關股跑贏大市
今年初至來,全球多個國家為遏制病毒傳播採取限制社交距離的措施。國際能源機構(IEA)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全球經濟和交通急劇縮減,能源需求按年下降3.8%,相當於失去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費國印度的全部需求,或是扣除了英、德、法及意大利4國能源需求的總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出現歷史最大降幅,第一季度按年減逾5%,其中尤以中國、印度、泰國等亞洲國家空氣質素明顯改善。
這些變化讓我們重新審視疫情之前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並為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重啟經濟提供一個很好的契機,讓2016年《巴黎協定》設下的氣候目標不再是空中樓閣。
疫情的出現可以視為一個催化劑,促使「追求效率」的投資決策逐漸轉向為「追求應付逆境的能力」,投資者在決策中更關注企業對社會和環境生態系統的影響,藉此審視企業的質素。參考滙豐環球研究的資料,2019年12月至今年4月跟氣候相關的股票表現跑贏全球股票5.1%,環境、社會責任和企業管治(ESG)評級高的股票領先全球股票3.7%。
研究機構晨星的數據亦指出,今年第二季全球ESG基金市場資金淨流入量,較第一季多超過七成,整體可持續發展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增至逾1萬億美元。本港股市的總市值約5萬億美元,換言之,可持續發展基金的總規模,已接近五分之一個香港股市,增長潛力不容小覷。
事實上,環球投資者對亞洲ESG的項目更感興趣。根據《2020景順全球固定收益研究》,過去3年,亞洲地區ESG投資的增長最為明顯,已超越北美,僅次於歐洲。再參考晨星的統計資料,截至3月底,亞洲(日本除外)ESG基金的資產在第一季度增長超過兩成,達到77億美元,主要來自中國、台灣和印度的投資者。
我相信,隨着ESG標準、訊息披露、數據質量及監管等方面不斷提升,全球投資者會更有興趣增加在亞洲的資產配置,甚至利用ESG涉足亞洲新興市場,例如孟加拉的工廠正努力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正正需要更多投資者的垂青,改善其營運技術,加快邁向可持續發展。亞洲的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對ESG的認知和需求持續上升,加上區內的社會發展,令可持續發展更全面地推進。
多個亞洲國家經歷經濟高速發展,卻無可避免要面對城市化、環境污染等挑戰。亞洲開發銀行(ADB)估計,若要保持現有的增長勢頭,在2016年至2030年間,亞洲需要每年在基建方面投資1.7萬億美元,其中16%(2720億美元)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由此反映,亞洲必須加快發展綠色產業,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改善能源效率,降低污染。
再者,區內各國正積極以不同的方式把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的元素,整合到投資實踐中,以吸引實現經濟增長目標所需要的國際資本。
在內地,不論是「一帶一路」倡議或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都相當強調綠色經濟的重要性;在香港,政府制定政策全面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印度方面,政府意識到不能單純依賴煤炭換取增長。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及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機構紛紛推出ESG相關的產品。最近市場上還出現「新冠債券」(COVID Bond),是一種新的ESG產品。不難預期,這個範疇的產品將更趨多元化。
在企業的層面,可持續發展一直被視為是大型企業的議題,多數中小企因為營運規模或組織資源而劃地自限,即使認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落實執行時,總會感到莫名的無力感。同樣是由於疫情,中小企應該把握這個機會,從保護環境、關注員工身心健康,以至重視供應鏈等,制定相關的策略,假以時日,這些無形價值會漸漸演變成企業的重要資本。
作者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國復甦範圍擴 克制應對美施壓 |
上一篇: | 期指24150點成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