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
法國將於4月23日舉行總統首輪大選。目前,市場人士擔心,若然有「法國版特朗普」之稱的極右翼「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候選人瑪琳勒龐(Marine Le Pen)當選,她將致力推行保護主義、經濟愛國主義、「法國優先」和跟歐盟重新談判甚至「退歐」(FREXIT)的政策主張,不僅為歐盟地區帶來震盪,也會損及歐羅以至全球金融市場。因為勒龐早已表示,將推動法國退出歐羅區。
法國是歐盟創始國之一。這對於法國及歐洲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風險源頭,勒龐簡直比特朗普還更蠻幹。
較早之前,勒龐的特朗普式言論已令法國國債收益率和德國國債收益率的價差升至2012年以來最高水平,牽連歐洲較弱經濟體的債券價格下跌,原因是民眾害怕,萬一法國有了這種民粹總統,歐羅區的前景真的不樂觀,德國無法獨力支撐歐洲的團結和經濟。一旦歐盟出現解體危機,這無疑是全世界未來最可怕的風險。
勒龐的主張為什麼令法國精英如斯害怕她當選?很直接,因為勒龐已把法國退出歐羅區作為其政策綱領的基礎,她提出上任後6個月內,將談判恢復使用法郎事宜,此舉意味法國政府債務重新計價,標準普爾(S&P Global Ratings)認為,這實際上將觸發違約,造成歐洲甚至全世界的系統性風險。這些令市場憂心忡忡的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如何?在法國大選前,我們不妨檢視一下當前總統大選的選情,對有關風險加以把握和警惕。
法民粹輿情跌宕起伏
從4、5名參選人的選舉政情觀察,極右翼的勒龐在民調中一直領先,支持率約為27%,但優勢正在縮窄。據法國民意調查機構Odoxa上周五公布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 ,獨立參選人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支持率為27%,首次超過勒龐的25.5%;保守派總統候選人菲永(Francois Fillon)的支持率則為19%。另一方面,民調也顯示,即使勒龐在首輪選舉中勝出,但估計在第二輪大選中會敗給馬克龍。
根據法國大選的規則,今年4月23日將舉行首輪全國選舉。若然沒有候選人在首輪中獲得逾50%選票,則得票最多的前兩名候選人將於兩周後,即5月7日舉行第二輪投票,決選法國下任總統寶座最終花落誰家。如今馬克龍已稍微領先勒龐,反映法國的民意迄今並不想步英國「脫歐」後塵,因此在第二輪投票時,中間溫和與期待經濟政治穩定的選民料將會把選票投給他。
最近一些選前的民調也發現,過去半年法國選民慢慢趨向理性,支持極端右翼或左翼的選民在減少,這讓法國人和歐洲人稍微喘口氣。
即便法國真的舉行脫歐公投,民調也持續顯示,絕大多數法國選民將支持法國留在歐羅區使用歐羅,和德國共同扛起帶領歐洲團結的責任。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歐羅區經濟學家Marion Amiot表示,大約有三分之二法國人感覺自己是歐洲公民、並希望使用歐羅。
中間派力量氣勢冒升
從法國內部情況看,過去幾年,法國的財政支出一直超出歐盟所規限的3%,這個難題無論誰當總統都要面對。如果勒龐當選,她會去挑戰歐盟所設定的3%的限制。究竟這個限制對法國好或壞,短期無法衡量,但長期一定對法國有損。
至於競選開始時民調領先的右翼共和黨候選人菲永,則因「空餉門」醜聞而頓失優勢。據媒體報道,法國法院將分別於3月15日、3月18日傳訊菲永及其妻子。看情形,菲永當選的機會已打折扣。
照發展形勢估計,馬克龍很有機會成為下任法國總統。他的民意支持度超越菲永,並與勒龐勢均力敵。日前,當馬克龍支持度上升時,隨即激起歐羅與法國公債價格攀升。有趣的一點是,馬克龍的支持度可以說同歐羅滙價的升跌「掛鈎」。就在中間派政壇元老白胡宣布不參選,改為支持馬克龍後,歐羅上升了約1個百分點,反映法國和歐洲多國的金融機構已把焦點放到法國總統大選之上。隨着法國首輪大選逼近,相信其政情變化將會更多輻射到金融市場身上。
「脫歐」輿情具傳染性
目前,英國下議院已經通過首相文翠珊啟動脫歐的議案,而且未有對議案作出任何修改。雖然上議院上周要求修訂議案,即使如此,英國「脫歐」的事實已然無法改變。據英國媒體披露,蘇格蘭有意下月宣布進行獨立公決,預告明年舉行「脫英」公投,使英鎊滙價上周出現下跌壓力。
很顯然,在英國去年6月脫歐公投中,蘇格蘭人是支持英國留歐的,因此可以說對英國脫歐之舉十分不滿。雖然今次宣布獨立公投的民眾激情不及2014年那一次(僅以10個百分點之差落敗,未能脫英),但無論如何,英法兩國民間存在這股「脫歐」輿情,無可避免傳染到其他歐盟國家。
未來兩三年,究竟英國脫歐與歐盟的具體談判如何,充滿不確定性。可以說,任何一項的談判都會對英國社會經濟造成深刻影響。譬如說,英國的金融機構或將失去獲准在歐盟各國自由經營的「金融護照」,能否再直接向歐盟其他成員國的客戶提供服務?
另一方面,英國的出口貨物在歐盟國家需要繳納高關稅,凡此種種,顯然對英國經濟構成衝擊。換言之,歐洲未來3個月、6個月、一年以至兩年,歐洲都會遇到不同問題,樹欲靜而風不止。
短期來看,未來3個月,「大選風險」將籠罩歐洲。荷蘭於3月15日拉開帷幕舉行大選。
荷大選民粹政黨抬頭
據目前的民調顯示,極右翼政黨自由黨(Freedom Party)支持率最高。隨着恐怖主義近年在歐洲蔓延,自由黨迅速崛起,該黨主張強硬抵抗伊斯蘭教,也主張脫歐,因此其選舉結果對法國的政情輿情會產生影響,很值得注意。
當然,法國和德國是支撐歐盟半邊天的核心國家,一旦法國脫歐,德國恐怕不容易獨力支撐。到9月又輪到德國國會大選(左右總理人選),意大利也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左右解散國會。雖然各國脫歐的可能性並不高,但「政治意外」無法排除。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在事前的機率都只有兩成,可見一斑。
目前歐洲整體老百姓的質素都很高,從政治成熟程度來說,英國、法國、德國和瑞士是屬於很高的。然而,即使在英國這麼政治成熟的國家都會出現脫歐的黑天鵝,其他的國家我們更加擔心,他們的民眾是否能夠從較深刻深遠的角度去思索國家與歐盟依存發展的關係,很難說了。一旦受到外來影響而一窩蜂支持脫歐,形勢或會失控,因而對即將到來的歐洲「大選風險」,顯然要密切注視。
與此同時,我們觀察歐洲也需要從「往前看」的角度來把握,放眼未來兩三年歐洲的發展版圖面貌如何。只要法國和德國繼續支撐歐盟的統一和團結,歐盟解體的機會便不大,因為法國及德國,尤其是德國的經濟力量強大,她們可以利用經濟力量來團結其他國家繼續留在歐盟。
總括來看,目前歐洲經濟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據歐盟統計局最近公布,經季節調整,歐羅區去年第四季GDP按季增長0.4%,按年增長1.7%;而歐羅滙價於1.05水平亦找到強力支持。
如今歐盟已消化英國脫歐的不利消息,不過,歐盟在未來兩三年仍然難免處於多事之秋的動盪環境之中。從法國大選前夕中間派與草根力量的對峙,中間派的力量回升,歐洲未來的發展也存在相對樂觀的空間。
短期來說,荷蘭和法國大選臨近,投資者宜加警惕。
(本文由科大商學院傳訊部筆錄,顏至宏教授口述及整理定稿)
作者為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香港科大商學院財務系客座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標本」成親 風雨同行 |
上一篇: | 相權因人而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