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伯克利──我最近聽世貿組織前總幹事拉米(Pascal Lamy)轉述了一則佛教傳說,禪宗六世祖惠能對無盡藏比丘尼說:「智者指月,愚者見指不見月。」拉米補充說:「市場資本主義就是月。全球化就是指。」
如今,反全球化情緒在西方全面崛起,今年也成為望指(finger-watching)的一年。在英國退歐公投中,「小英國人」投票脫離歐盟;在美國,特朗普贏得總統大選,因為他令足夠多的關鍵州份選民相信,他將「讓美國再次偉大」,而其手段就包括替美國重新談判各個貿易「協定」。
期待更多創新
讓我們這樣引導自己:想一想經濟政策之月現在是怎麼一個模樣,特別是從增長和不平等的角度看。首先,資訊處理、機械人和生物技術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仍然在以驚人速度加速;但北大西洋國家的年生產率增長已下降到如今的1%左右。生產率增長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因為它衡量實現相同水平經濟產出的資源,以及人力同比下降率。
西北大學經濟學家戈登(Robert J. Gordon)認為,在過去推動經濟增長所有真正「改變大局」的創新──電力、飛行、現代衞生設施等,都已是明日黃花,我們不應再期待增長永無止境地繼續下去。
不過戈登幾乎肯定是錯的:改變大局的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或重新定義生活體驗,這意味着它們往往是在經濟增長的常規衡量手段適用範圍之外。如果說有什麼期待的話,也應該期待當前的創新速度,將帶來更多改變大局的創新。
生產率增長或技術增加值的衡量指標只包括基於市場的生產和消費,但人的物質財富並不等同於一個人的真實財富,即是一個人過着充實生活的自由和能力。我們的真實財富大部分由家庭構成,在家中,我們可以將非市場的時間、資訊和社會投入,與市場產品和服務結合起來,實現自我選擇的各種結果。
標準衡量指標表明生產率增長有所下降,但所有其他指標顯示,真實生產率增長正在上升,因為市場產品和服務於新興資訊和通訊技術的協同效應。如果經濟增長較低的國家不能為人民提供充足教育,那麼幾乎所有不能進入收入頂層五分之一的人口都無法獲得測得經濟增長的收益,只能得益於改善生活和福利的新技術。
經濟學家波蘭尼(Karl Polanyi)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指出,如果經濟制度承諾創造共同繁榮,但最終只服務收入頂層的20%人口,就會令絕大多數經濟參與者的期望落空。在這方面,市場資本主義未能提供價廉物美的20世紀八十年代生活方式,而當時很多人都期待能過這種生活方式。
「卓越階級」浮現
相反,在過去30年浮現了一個「卓越階級」(overclass),這一階級比鍍金時代強盜大亨的相對經濟實力還要強,但導致這一階級崛起,以及擁有過度權力的因素仍不清楚。
在其他地區,中國、印度和一些環太平洋國家已經或即將超越北大西洋國家的生產率和繁榮。其餘地區也不再被北大西洋愈甩愈後,只是也未能縮小差距,這意味着這些國家將繼續無窮無盡地落後。
上述特點都是傳說中市場資本主義之月的要素,隨着它與社會、政治和技術力量互動,將創造出歡樂和悲傷。全球化是更大的拼圖中的一塊,找到全球貿易體系的最佳管理之道固然重要,但這不能取代管理市場資本主義這一大得多的挑戰。
我們只關注個別自由貿易協定,不管是草案還是已經存在的協定,或聚焦於對移民關閉國家邊境,這就是見指不見月。要想控制全球經濟的運行軌跡,現在我們必須抬頭望月。
作者為美國財政部前助理副部長,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2016.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前路雖艱辛 時代拒「賣身」 |
上一篇: | 雞年猜謎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