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
1991年12月,14個蘇聯加盟共和國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看不清蘇聯的經濟前景而宣布獨立,而蘇聯末代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正式宣布離任,標誌着蘇聯政權解體。時隔近30年,各前蘇聯國家命運迥異──波羅的海三國成功加入歐盟,位於東歐的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則與俄羅斯反目成仇,而中亞五國則在中俄「大博弈」的夾縫中尋找生存空間。唯獨白羅斯,即使在蘇聯解體後,仍是俄羅斯的忠實盟友。
迎「帶路」打造新杜拜
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在位已26年,比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任期更長。由於白羅斯仍依循蘇聯時代的經濟模式,加上貪腐問題令當地發展原地踏步。目前白羅斯貿易出口主要依賴俄羅斯,對俄出口商品佔46%,而俄國政府更持有近38%白羅斯國債。兩國經濟上的從屬關係顯而易見,而這亦奠定雙方的合作基礎。
中亞五國之一的哈薩克則採取左右逢源的策略,一方面聯同俄羅斯、白羅斯和亞美尼亞在2015年成立「歐亞經濟聯盟」(亦即坊間俗稱的「歐亞盟」),推動歐亞經濟一體化;另一方面,她積極配合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從而在新的經濟機遇中獲利。例如中哈邊境城市霍爾果斯(Khorgas),曾幾何時不過是一個寂寂無聞的邊關小城,但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現已成為兩國重點投資的新興城市,更有「新杜拜」和「新深圳」之稱。
大博弈下覓生存空間
早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已經流行「大博弈」(The Great Game)這個政治術語,意思是大英帝國和沙俄帝國在中亞地區的外交博弈。有見當時沙俄帝國擴張,對大英帝國在印度次大陸的勢力構成威脅,大英帝國試圖透過扶植傀儡政權以抗衡俄國的力量。術語因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小說《基姆》(Kim)而流行至今。
隨着中國在中亞的經濟力量崛起,中俄於區內的無形競爭也愈演愈烈,形成新的「大博弈」格局。中俄領導人同樣意識到雙方在中亞的暗湧。2015年,普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訂協議,聚焦如何協調「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實踐。
由於俄羅斯因吞併克里米亞事件受到歐美國家制裁,加上全球油價下滑,經濟一蹶不振。在中亞議題上,俄國逐漸承認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力。與此同時,俄羅斯改變了對中亞的策略,轉為在地區安全和軍事合作方面鞏固其地位,包括由莫斯科領導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等。
有別於東歐的前蘇聯國家,譬如白羅斯、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等等,中亞國家對俄態度普遍較中性,傾向以務實的作風處理與俄羅斯關係,同時把握機會跟中國、中東和歐美國家合作,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左右逢源奠發展藍圖
以哈薩克為例,該國一方面享有「歐亞經濟聯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又可繼續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夥拍中國共同發展能源及基建項目。作為中亞五國中幅員最廣、經濟發展最成熟的國家,哈薩克更有志於在2050年躍居為世界經濟最發達的30個國家之一。鑑於其坐擁豐富天然資源,配合外交層面的左右逢源,這個「哈薩克夢」似乎並非天方夜譚。
相信哈薩克的崛起之路,亦可有助白羅斯等其他獨聯體國家訂定未來發展藍圖。
楊立明 國際顧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蔡英文遞投名狀 開放美牛豬恐失分 |
上一篇: | 莫斯科反制顏色革命戰略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