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7日
去年3月克里米亞公投加入俄羅斯引起國際爭議,其後歐美國家先後對俄發動經濟制裁,務求迫停俄國干預烏克蘭。一年來,俄國經濟已陷四面楚歌。俄羅斯今天的經濟困局是否西方制裁的結果?
歐美對俄的制裁主要針對金融交易、武器買賣和提供能源領域技術等方面,而其中禁止美國的銀行和投資者向指定俄企提供期限超過90天的貸款這項措施,對俄在經濟上的打擊較大。以受影響的國有油企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簡稱俄油)為例,其在2015年所需償還的債務約250億至300億美元,而制裁令俄油在再融資上形勢險峻。
俄企的債務危機影響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評級機構穆迪在2月公布,將俄羅斯的主權評級由「Baa3」降至「Ba1」,跌至垃圾級別。另一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亦在今年1月對俄的主權債務評級下調至垃圾級別,為十多年以來首次被評為這個級別。面對俄經濟評級負面,在俄投資者紛紛撤資。在2014年,俄國的資本流出1515億美元,較2013年610億美元上升超過1倍。
百姓收入半數支付糧食
然而,俄國經濟陷困還有其他的因素,其中不乏與俄方處理西方制裁不善有關。例如普京政府為向西方國家還以顏色,在去年8月禁止從歐美進口食品。這項措施可謂適得其反,更間接導致物價上漲。國際傳播諮詢機構凱睿安達(Kreab Gavin Anderson)莫斯科分部發表報告,指俄國正面對15年來最嚴峻的通貨膨脹。
面對經濟拮据,不少俄企透過裁員減薪以節省開支。俄羅斯前財長庫德林(Alexei Kudrin)表示,單是莫斯科的建築業已有10萬人被裁掉。普京在日前亦公布公務員減薪10%。即使未被裁員減薪,大部分的企業都是以盧布支薪,而今年盧布兌美元的滙率與去年同期比較已貶值約一半。面對萬物騰貴,有研究指今年俄羅斯的普羅大眾花在糧食上的支出將佔收入的一半。
在民不聊生之際,俄政府為防止大規模的反政府活動,官媒將目前的經濟問題歸咎於西方國家,並將批評政府措施的反對派塑造為「群眾的敵人」,以轉移國民視線。在去年12月,普京曾被記者問到為何他用到「第五縱隊」(Fifth Column,即敵人派來的間諜)這字眼形容反對派,普京這樣回應:「反對派與第五縱隊之間的界線從外很難判斷。當中有何分別?反對派的批判或十分嚴厲,但最終他們還是為自己的祖國利益着想。而第五縱隊卻是為其他國家利益着想,被其他人利用來達到他們的政治目標。」
政敵被殺 普京失掌控?
實情是,這樣的標籤令俄國社會瀰漫着一片互相仇恨氣氛。以近日反對派領袖涅姆佐夫(Boris Nemstov)被槍殺一事為例,當地分析指普京買兇槍殺涅姆佐夫的機會不大,認為有可能是極端分子主動為普京消除異己。假如普京並沒有發出槍殺的指令,卻有人自動請纓,這表示俄國社會開始分化,而普京政府甚至已失去對局面的全面掌握。
槍殺案發生後,甲骨文資本集團(Oracle Capital Group)主席格雷厄姆(Martin Graham)表示,暗殺事件令「處於極度不穩」的俄羅斯經濟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而「這不確定性正在趕走投資」。
換句話說,俄羅斯彷彿已陷入一個自編自導自演的惡性循環。在經濟方面,她不但未能妥善處理西方制裁,減輕俄國的經濟損失,而且為了以牙還牙,對制裁國家發動反制裁,令俄承受更大傷害。在政治方面,她以非此即彼的論述標籤西方國家和反對勢力,從而取得大多數民眾的支持,造成社會分化,情況甚至開始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解鈴還須繫鈴人,今日俄國若要走出經濟困局,恐怕只有如實面對自己,方能脫離萬劫不復的境地。
楊立明(公共事務顧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網上紀錄片 抗爭的藝術 |
上一篇: | 烏克蘭危機背後價值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