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
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台灣8月底公布開放美國牛肉豬肉進口,而且規格一舉抬升到由總統蔡英文親自宣布。從島內反應惡劣與美國政府「佳評如潮」來看,「開放美牛豬」儼然就是蔡英文向美國總統特朗普遞出的「投名狀」,回報就是美國推動「美台合組供應鏈」,但最終對台是利是弊,卻屬未知之數。
所謂「開放美牛豬」,真正重點在「開放瘦肉精」,因為美牛豬其實早已有進口,但台灣的食安法規一直堅持「零驗出」政策,即要求完全驗不到瘦肉精,這無法達到美國政府期待的「全面開放」,到這次才算是遂其所願。
寶島民眾憂瘦肉精入關
開放美牛豬不僅是台美之間的「經貿問題」,更是100%的島內政治與社會議題,而且藍綠角色「不斷互換」。陳水扁政府執政後期要放行,國民黨領軍反對;待馬英九政府要開放時,換民進黨全力杯葛,甚至不惜佔領立法院主席台5天4夜。蔡政府上台後,風水再次轉回,綠營要放,藍營要擋,蔡英文首4年不敢放,現在再無連任壓力後才開放。
雖然蔡政府受惠內外情勢,加上對「1450」(台灣社會對官方網軍的稱呼,類似大陸所稱的「五毛」)運用日益純熟,政權支持度高,不過仍因美牛豬案受創。原先蔡政府強調「依照國際標準」開放,讓民眾以為大部分地方都已開放瘦肉精肉進口。然而之後曝光的資訊顯示,全球近200個國家或地區中,開放瘦肉精豬肉的國家或地區不足30個,指標性大型經濟體包括歐盟、中國內地、印度等都未放行。
原先民眾猜測到底開放「哪個部位」,結果是「全豬」,嚇壞不少婆婆媽媽。台灣人愛吃豬內臟,各種內臟都是餐盤上的好菜,而美國人不吃豬內臟。民眾想當然認為那些堆積最多瘦肉精的豬內臟,老美一定一股腦兒全賣到台灣。加上台灣對美開放瘦肉精肉品進口後,也要對其他經濟體開放,台灣可能成為全球瘦肉精肉品的「集散地」,更讓民眾反感。
共組供應鏈 美有求於台
從事後發展來看,開放美牛豬的主管部會衞福部及農委會,未能在事前參與政策討論和規劃,衞福部長陳時中甚至公開承認他是「被通知」,也因此出現步調混亂,讓外界感覺「轉彎吃力」。
美方的「回報」必然是所謂的「加強雙邊經貿關係」,具體是「價值較低」的BTA(雙邊貿易協定)還是影響較深遠的FTA(自由貿易協定)?外界還在猜測爭論之際才發現,兩者都不是,台灣得到的應是「台美共組供應鏈」,從蔡英文在宣布消息時談到「重組供應鏈」,到隔日經濟部與美方舉行論壇,再到之後台美邀請歐盟與日本共同舉行「重組供應鏈」論壇,已可確定這個脈絡。
不過,蔡政府明顯對產業與供應鏈過於外行,最後很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美國是台灣重要的經貿夥伴、主要技術來源,美方要找台灣組「非紅色供應鏈」,沒問題,但關鍵在於:什麼條件?有何利益?美方如要求台商切斷與紅色供應鏈的關鍵,台灣會否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蔡政府也該想清楚,政府是否有權力、有政策工具逼迫企業「選邊站」。特朗普喊出「命令美國企業離開中國」,威脅對在中國生產製造的企業徵收特別稅,都無法影響個別美國企業的決定,蔡政府有什麼能耐及工具,能要求企業放棄中國大陸並加入台美供應鏈?
更重要的是,蔡政府未意識到台灣製造業的優勢,在台美合組供應鏈上,台灣應擁有「發言權」才對,不必全然仰美國鼻息;換個角度看,美國甚至更需要台灣加入,台灣在科技製造方面的優勢不必多言,蔡英文用開放美牛豬當投名狀,換來「台美共組供應鏈」,既無謂又愚蠢。
賭製造業撤陸恐難如意
更別提在美國大選前向特朗普遞上投名狀,讓特朗普政府官員大大讚美,隱隱然就是「挺特」,萬一他未能連任,新總統上場是否認賬還是個大問題。
即使台灣不開放美牛豬,美國依然須找台灣共組供應鏈,反而是台方該多加審慎評估自身利益,再作取捨。蔡政府可能以為3年的中美貿易戰打下來,加上新冠疫情因素,全球供應鏈都在轉移,離開中國大陸,但實際情況未必如此。
高盛近日發表報告指出,半導體設備、材料,以及醫療保健領域的大多數公司實際上正擴充在中國的生產,許多美國製造業拒絕「退出中國」,高盛形容「大陸在製造業方面的總體優勢完好無損」。上海美國商會進行調查,七成美商沒有計劃把任何製造業務遷出大陸,甚至近期還有大型金融機構搶進中國市場。台美共組供應鏈的利弊得失,該作更務實的計算,拿開放美牛豬來交換,蠢不可言矣。
呂紹煒 風傳媒副總主筆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哈薩克白羅斯 何以同根唔同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