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
世界經濟論壇
‧ 以前,把生產工序外判國外,主因是跨國公司為減低成本和存貨,並提高設備使用率,但經歷這次疫情,企業日後選擇生產地點時,會先作出風險評估。
‧ 如果供應鏈國家化或地區化,將令供應商多元化的程度減少,降低發展中國家發展工業的機會,特別是東南亞以外的經濟體。
經濟學人智庫
‧ 中國是不少貨品類別的全球主要供應國,當中國最先受疫情影響,汽車、手機等貨品的全球生產即時受影響;而歐洲疫情最嚴重的意大利,則影響奢侈品的生產。
‧ 全球供應鏈其實不時受影響,這次疫情期間的供應鏈受干擾較像是偶發性、而非系統性問題。
‧ 疫情同時令需求大幅降低,當經濟和需求回復時,才會看到供應鏈受干擾所帶來的問題。
倫敦商學院客座經濟學教授岳林達(Linda Yueh)
‧ 中期而言,疫情會加速供應鏈本地化的趨勢。
‧ 即使沒有這場瘟疫,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即3D打印)冒起、消費者逐漸因環保理由而傾向本地生產 貨品,以及中美貿易戰,都已有利供應鏈本地化抬頭。
‧ 全球供應鏈不會因此受重大打擊,但以出口為主的亞洲經濟體應調整其結構,以適應新環境。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歐盟解開枷鎖 大重建抗中美 |
上一篇: | 疫後新常態 一個世界兩套供應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