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EJ GLOBAL plus Food for Thought
「大英帝國」自香港回歸後大概連帝國的影兒也消失了,但有關這「日不落帝國」的書仍不斷在出版,很多學者還在探究大英帝國的各個面向,包括她如何成功,如何影響世局進程,如何讓小小英倫三島為全球帶來不成比例的影響力之類。牛津大學歷史學者John Darwin 2013年就寫下Unfinished Empire: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一書,縷述了300多年來大英帝國的史蹟,還着意提到「大英帝國」跟其他歷史上的帝國有何分別,談到這個歐洲邊陲的島國如何在跌跌撞撞沒有什麼長遠規劃下,打造出全球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海島鏈為主的強大帝國,主導世情超過200年。
跟以前的強權帝國如蒙古、鄂圖曼不一樣,英國沒有一位成吉思汗、蘇萊曼大帝那樣的強人專責東征西討,沒有刻意把版圖或勢力擴展到某個角落,也沒有徹底消滅某宿敵再雄霸一方的想法。實際上,大英帝國可說是連串意外加無心插柳,再加上敵人自行分裂互鬥而逐步誕生的。沒有一場戰役或一個領袖決定整個帝國的方向與發展速度。
即使以十九世紀全盛時期的維多利亞女皇為例,她在位60多年可說是帝國權力的頂峰,可她個人固然不多過問政事,她在位時多位首相更是性格、策略、想法各異,有思想開放、充滿人道關懷的Gladstone,有進取及希望不斷壯大帝國版圖的Salisbury,也有像狐狸般不住變招見步行步的Disraeli。可正是在許多性格、看法不同的領袖不斷推動下,米字旗才插遍全球不同的角落,包括偏遠如福克蘭群島之類的荒蕪地方。
管控印度只需2萬人
不過,John Darwin 認為,英帝國能在群雄環伺下不斷成長靠的也是這種不拘一格,沒有鐵板一塊方針或做法的態度。據他的說法,跟其他列強相比,英國人「能訴諸世上不同地方形形色色的夥伴、盟友、買辦、當地合作者、改信基督教者的私利或支持來遂行自己的意圖」,令帝國不管在非洲、加勒比海、亞洲找到落腳點之餘更能找到合適的管治夥伴,大大減低英國人控制殖民地、屬地的成本,甚至可以反過來從屬地中抽取好處,回饋母國。最成功的例子肯定要數印度,英國正式派駐印度的軍隊加文官最多的時候也不到2萬人,印度卻是個人口3億的複雜國家,是個不同語言、宗教、種族大熔爐。但英國政府憑藉跟大部分土邦君主結盟,作為他們的保護者,令她從十八世紀中開始成為印度次大陸的主人。到一二次大戰的時候,印度成為帝國的人力、財力後盾。沒有這塊地方,英國早早敗於德國手上,四年固然拖不了,連一兩年也未必能捱過。
不少人批評大英帝國在二次大戰後不懂進退,一直依戀帝國餘暉,拚命想留住手上的殖民地,誰知力有不逮,左支右絀,一再丟人現眼,如蘇彝士運河危機被迫撤軍退出運河就教人唏噓。John Darwin卻有不同的看法。這位寫過《帖木兒之後》的歷史學者認為,歷史變化是難以預測的事,帝國衰落的過程及速度更只在事後才知道,身處其中的人不可能說什麼「早知如此!」就以十八世紀後被視為「歐洲病夫」的鄂圖曼帝國為例,她的衰落拖了200年,直到一次大戰與世上兩大軍事強國(英、法)交鋒後才真正解體。蘇聯帝國卻是另一個故事。解體前不到10年,大家還認為蘇聯及東歐陣營牢不可破,將長期威脅世界,跟美國纏鬥不休。可在戈爾巴喬夫1985年上台後不到6年蘇聯就崩潰,令俄羅斯人幾百年來打造的歐亞大帝國第一次收縮,連向來被視為「麵包籃」的烏克蘭也失去。只要看到這樣的例子就能明白,英國領袖未能正確預示未來,未能及時抽身實在無可厚非。
今次公投結果難料,一旦英國真的脫歐究竟會出現什麼後果,英國人是否真是變回Little Englander,只剩下英倫三島一隅懷緬「日不落」的過去,只怕同樣得由後世史家論斷。
延伸閱讀:Unfinished Empire: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 John Darwin, Bloomsbury Press, 2013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脫歐公投 Q&A |
上一篇: | 貿然出走 國際系統易失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