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盟前身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到今年6月23日卻進行公投決定是否脫歐。英國應否這樣做?
目前民調顯示兩邊陣營支持度拉鋸。首相卡梅倫聲稱,他所爭取到的歐盟讓步,應能平息公眾對主權流失於歐盟,以及東歐勞工湧入英國的憂慮。但保守黨和現任內閣都因這問題陷入嚴重撕裂,例如深受歡迎的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就支持脫歐。英國傳媒對脫歐得失的意見也存有分歧。很多大眾傳媒都支持脫歐,但財經刊物往往支持留歐。例如《經濟學人》(Economist)就指出,英國有45%的出口目的地是歐盟國家,亦不看好英國脫歐後的貿易談判。
取回主權 失去話語權
更甚者,歐盟早就表明非成員國,例如挪威和瑞士,也必須遵從絕大部分的歐盟規例,包括容許人員自由流動,甚至要向歐盟提供預算,才可全面進入歐盟的單一市場。換言之,英國脫歐在「主權」方面將不會有很大得益,但會失去對這單一市場的投票權及影響力。與此同時,倫敦的競爭對手,譬如巴黎和法蘭克福會趁機訂立一些規例,幫助他們奪走倫敦的金融業務。
另一難題是在政治方面:蘇格蘭民族主義興起,以及脫歐對聯合王國存續的影響。2014年,蘇格蘭在公投否決獨立;但蘇格蘭民族黨在之後的大選中,幾乎全數取得蘇格蘭的議席。蘇格蘭人遠比英格蘭親歐,不少人相信脫歐若成真將觸發新一輪蘇獨公投。
美國總統奧巴馬表明,相信英國留歐會令英國及歐盟更強大。以英美特殊關係取代歐洲對英國的影響力,是錯誤的假象。不過,美國的表態似乎會有反作用,令英國人反感。
前工黨影子內閣的外交大臣亞歷山大(Dougla Alexander)這樣說:「二戰結束後,美國一直經營的國際秩序系統,是以北約和歐盟兩大支柱撐起的強大跨大西洋聯盟為基礎。英國若脫歐,就會被美國邊緣化……而整個歐洲計劃,就會在當前西方面臨新的經濟及安全威脅的時候,陷入散架的危機。」怪不得俄羅斯會歡迎英國脫歐及干涉歐洲國家的內政,從而試圖削弱歐盟。
英國脫歐的地緣政治後果或不會立時顯現。歐盟甚至會在短時期內更為靠攏在一起。但這將損害歐洲的整合任命感及其軟實力,確保財政穩定性及管理入境問題的難度也將大增。
除了導致蘇獨興起,英國內部的民意轉變也可能因脫歐而加快。長遠而言,脫歐更會對全球勢力平衡,以至英國國家利益攸關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產生負面影響。
歐洲作為一個整體,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其總人口達5億,比美國的3.25億人口要多。歐洲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佔全球總貿易量17%,亦是全球半數外國援助的來源。全球首100名的大學當中,有27間位於歐洲,而歐洲的創意工業也佔其總GDP的7%。美國的人均收入比歐洲高,但在人力資本、科技、出口方面,歐洲並不遜於美國。
在軍事開支方面,歐洲僅次於美國,佔全球軍事開支總額達15%,高於佔12%的中國及佔5%的俄國。當然,歐洲各國在軍事上整合有限,單純看這個數字確實有誤導之嫌;但在歐洲當中,英法兩國是歐洲軍事力量的主要來源。
歐美在資源方面互相補足並強化。歐美之間的直接投資比與亞洲的投資要多,歐美之間的貿易也較與亞洲的貿易要平衡。在文化層面,歐美在自由和人權這些價值觀上的立場也較一致。
面對正崛起的中國,正在衰退但尋求風險的俄國,以及中東曠日持久的亂局,長遠而言必須透過跨大西洋的緊密合作,令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得以維持。一旦脫歐成事,英國和歐盟都會被削弱,繼而令這個國際系統更容易出現失調的風險。
註:本文原載於Project Syndicate網站,本報經網站授權翻譯刊登。原文網址: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brexit-global-balance-of-power-by-joseph-s--nye-2016-04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摸着石頭過河的大英帝國 |
上一篇: | 公投勝與敗 舊好難重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