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
1.「避稅天堂」此名詞何時誕生?
「避稅天堂」(Tax Haven)這個名詞的來源已無從稽考,只知道大概於1950年代開始,就已經被全球廣泛使用來形容那些稅率較低(甚至零稅率),商業法律及規管較寬鬆的地方。
而「避稅天堂」相關操作,則遠在於這名詞普及之前就出現。美國的新澤西州(New Jersey)及特拉華州(Delaware)是其中兩個例子:這兩個州份本身稅率較當時美國其他地方低,又於十九世紀晚期引入了「簡單合併規則」(Easy Incorporation Rules),讓商業收購變得更容易,吸引州外公司到這兩州投資。
歐洲如英國、瑞士等地,則在1920年代起,開始出現「避稅天堂」操作模式;當時有些國家如列支敦士登等更樂於得到「避稅天堂」之名。
2.「避稅天堂」有國際標準定義嗎?
由25個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為「避稅天堂」訂立了3個條件:最首要的條件是不徵稅,或只徵收名義稅項,讓外來人士能利用來避開所屬國家的正常稅務。
第二個條件是在稅務方面缺乏透明的法律監管,令當局難以查證個別納稅人繳稅額是否正確;第三個條件是當地法律阻礙外國稅務機構尋求當地政府合作,提供個別人士的稅務資料,這雖然有助保障個人私隱,但另一方面就讓人可以避開本國的稅務調查。
不過,OECD並非唯一的國際標準,例如非政府組織Tax Justice Network每年都會用數據統計的方式得出世界各地避稅容易程度的排名,變相是公布「避稅天堂」名單。
3.為什麼Tax Haven不譯作「避稅港」?
懂英文的讀者們或者會對「避稅天堂」這個名詞感到奇怪:Haven的意思是「避難所」、「避風港」之類,因此「避稅港」才是Tax Haven較準確的譯法。
之所以會出現「避稅天堂」這個名詞,原因之一是雖然較不常用,但英語確實會用Tax Paradise形容這些讓企業得以減輕稅務負擔的地方。而另一原因,則是中文傳媒初時的翻譯錯誤,將Haven當作Heaven,於是也將Tax Haven譯作「避稅天堂」。
4.「避稅天堂」的政府如何賺取收入?
首先,「避稅天堂」並非完全不收稅。以國際公認的「避稅天堂」英屬處女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圖】為例,當地仍有工資稅、地稅、印花稅等稅項;而根據其政府2015年度的財政預算,當地稅收達到2.88億美元(約22.4億港元),對於一個本地人口稍多於3萬的經濟體而言,這個數字絕對亮眼。
而這些「避稅天堂」的另一個重要收入,是來自海外公司註冊的收費。雖然離岸公司可為企業避開本國的高昂稅收,但仍要向「避稅天堂」繳交各種開設公司的行政費用。同樣以英屬處女群島為例,這些費用介乎數十到數千美元不等,與海外企業在本國應繳交的巨額稅項相比自然少很多;但每年數百甚至數千宗的公司註冊,就為政府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
5.國際調查記者同盟是什麼組織?
創立於1997年的「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ICIJ),是美國新聞調查組織「公共誠信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屬下的一個國際記者網路,成員包括超過190名來自65個不同國家及地區的調查記者。
ICIJ主要運用其國際網絡,深入調查跨國犯罪、貪腐、向權力問責等國際新聞議題,例如在2008年起,ICIJ就用了3年時間調查全球煙草工業,揭露包括全球最大煙草商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在內的煙草公司,如何在俄羅斯、印尼、烏拉圭、墨西哥擴展業務。ICIJ一直有調查離岸金融這個議題,因此當《南德意志報》收到洩密文件後,亦轉交ICIJ處理;而ICIJ亦要與來自107間新聞機構的記者合作,花了逾年時間才整理好這1150萬份震驚全球的「巴拿馬文件」。
林伊_「避稅天堂」Q&A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美企減稅負不假外求 |
上一篇: | 黑手引爆 金權政治現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