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7日
火龍果在港人眼中,是一款常見的食材,在亞洲更流傳了200年之久。原產自中美洲的火龍果,由法國人於十九世紀初,經越南引入亞洲地區──越南因而成為亞洲區最大火龍果出口國之一。
火龍果不只支撐越南經濟,在世界各地均具經濟效益,例如美國、尼加拉瓜、厄瓜多爾、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台灣及泰國等地,均有龐大的火龍果貿易,並惠及全球的識食之人。
坊間常見的火龍果,與柑橘類、蘋果等生果,外表大相逕庭,非常容易分辨。各式火龍果無論紅皮白肉還是黃皮白肉,其實同樣來自仙人掌科(學名:Cactaceae)植物的果實。我們以為不能吃的仙人掌,原來亦能長出美味果實。
仙人掌在沙漠中生活,維持四周生態平衡。即使全世界最乾燥地區、每年只有大約1厘米雨量的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同樣可以找到仙人掌蹤跡。
大多數仙人掌物種的真葉(True Leaf)結構,已演化為扎手的尖刺。原本的真葉結構中,葉片布滿大量氣孔,水氣從中溢出,令植物流失水份。仙人掌的真葉演化成尖刺後,雖然表面依然存有氣孔,但數量大幅減少,植物內部水份因「逃生無門」而不易流失。當然,莖部長出的尖刺,亦有助防止草食性動物吞食「多水多汁」的莖部。補充一點,由於失去真葉結構,仙人掌改為以莖部的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維持生命,說明為何大多數仙人掌莖部均呈現綠色的現象。
幾乎所有的仙人掌均為多肉植物,增厚肉質莖部,用以儲存水份。在沙漠地區居住的墨西哥人,喜歡將各式仙人掌製成美食:生長於乾燥地區的不同火龍果品種,果實水份超多,而且鮮甜味美,直接食用或製作成不同菜式同樣精采。
開出鐘形花朵
火龍果為仙人掌攀緣植物,可在乾旱地區茁壯生長。由於植物同時具備附生(Epiphytic)的生長特質,在有機物質含量較高的土壤中,生長情況最為理想。火龍果只在夜間開花,因此植物亦有Moonflower或Lady of the Night之名。火龍果只開花一晚,花瓣呈現白色,體積比一般花卉更大,直徑最少為20厘米,鐘形花朵盛開後,散發芬芳的香氣,令人深深着迷。事實上,同樣來自中南美洲地區,晚上開花的曇花(學名:Epiphyllum oxypetalum),與火龍果基因關係密切,兩者更可異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成為改良品種的其中一個方法。
中文名字叫作火龍果,源自英文Dragon Fruit的直譯。由於外國人覺得火龍果表面,就像西方神話中紅龍身上的鱗片,因此就將果實稱為「龍之果實」。
源於墨西哥及中美洲一帶的火龍果,當地人稱之為Pitaya或Pitahaya。其實以上兩個名稱代表的果實,分別來自兩款不同品種的仙人掌植物。Pitahaya或Dragon Fruit同樣指來自蛇鞭柱屬(學名:Selenicereus)的幾款植物果實,Pitaya則來自狹花柱屬(學名:Stenocereus),果實味道較酸。今天在濕貨巿場經常遇到的,一般來自蛇鞭柱屬的仙人掌果實,主要分為甜度較低的紅皮白肉種、甜度較高的紅皮紅肉種,以及稱為麒麟果的黃皮白肉種。火龍果植物在一年內可以有4到6個「結果周期」(Fruiting Cycles),換句話說,植物經常有收成,經濟價值頗高。
紅皮白肉種為最常見的品種,因甜度較低而深受追求健康人士歡迎。紅皮紅肉品種則較甜,通常售價亦較昂貴,果實中含有大量甜菜紅素(Betalains),而甜菜紅素除可作天然食物色素,亦為抗氧化物,對身體有益。由於並非所有人具備完全分解甜菜紅素的能力,有時會直接排出體外,令糞便染成暗紅色。麒麟果體積最小,種子體積最大,甜度亦最高,市場上較為罕見。
墨西哥人揀選火龍果作日常食材,當然有其過人之處。天然味美不在話下,營養更是十分豐富,吸引食家垂涎。首先水份充足的火龍果,除充滿了人見人愛的維他命C,亦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鐵及鎂,鐵質可為人體提供製造血紅素的「原材料」,有助防止貧血;鎂同樣對血液循環系統甚有幫助,具有調節血脂、降血壓等作用,亦可緩解偏頭痛及經期不適。雖然火龍果非常甜美可口,但其實熱量頗低,由於不含脂肪的關係,每百克果肉只有60卡路里,非常健康有益。
美洲風味菜式
火龍果與同樣來自中南美洲的牛油果,可製成阿茲特克人傳統美食Guacamole,充滿中美洲風味。首先搗爛牛油果果肉,火龍果肉切成小粒,將兩款果肉放入碗中,加入芫荽、紅葱頭、檸檬汁、海鹽、胡椒粉攪勻完成。傳統上伴以墨西哥玉米片品嘗,作為雞肉或魚肉菜式的伴菜同樣合適。
撰文:胡海德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