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雖留不住時光消逝,總能留住舊日足跡。余潤榮及余潤宗兄弟勤懇半生,為父親留下的青衣「大歡喜餅家」拚搏,各式傳統唐餅、月餅按時定季新鮮出爐,同時每日半夜開工為居民供應麵包,孜孜不倦,老實耕耘。
老牌餅家本身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歷史書,記載青衣以至香港舊時代最美好時光。店家出品更是十年如一日的傳統滋味,令人感受濃濃的香江情懷。
榮哥與宗哥已過「耳順之年」,兩位師傅談吐同樣不慍不火。作為兄長的榮哥性格內斂,說話的份量恰到好處;宗哥從容開朗而得體,將訪問的主導權交給榮哥,自己只在適當時回答問題或作出補充。
兄弟二人性格迥異,廚房中卻十分合拍:兩人未發一言,宗哥先擀麵糰,然後交回榮哥揉成合適形狀。廚房中宗哥擀麵糰時,敲擊工作桌發出的聲音節奏平均,他倆的工作如行雲流水般毫不間斷,也像一場雙人合作的無對白舞台劇,記者一直在旁觀看未敢打擾,待他們完成工作後才開始訪問。
見證社區變遷
上世紀六十年代,榮哥、宗哥的爸爸在青衣舊墟(即現時青衣邨及青怡花園一帶)開設餅店。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因政府發展新市鎮收回舊墟土地興建公屋,余爸爸被迫帶同家人一起搬舖。同時間,陳氏上涌美村、下涌美村及鄧氏老屋村的三條客家人村落亦因發展新市鎮而收地起樓,政府為重新安置原居民,另建涌美老屋村。榮哥說:「當時老竇為着訪尋新舖位,就由山下一直找到這裏來。當時村內建築物還新簇簇的,最後決定在此落腳。」
如今居民多會簡稱涌美老屋村為涌美村,村落所在位置本名「獅山」,記者從青衣站出發,沿青敬路途經青衣公園、青衣街市、青衣運動場後右轉入楓樹窩路,經過行人天橋登山而上,之後穿過齊整的白色小屋,便會發現餅家就在建築群中的正中央位置;或乘搭巴士於長康邨康富樓下車,橫過涌美路後走入上高灘街,亦能到達餅家。
中秋過後的下午時分,餅家只有三兩途人偶然經過,或是村內小童踏着滑板車嬉戲玩耍,左右兩旁的魚檔菜檔等全都落閘關門——餅家身處濕貨市場中,只餘下兄弟兩人邊做餅邊開舖。宗哥解釋說:「除本村居民外,就連山上的長康邨、長青邨居民也會在我們街市買餸,所以市場貨品種類選擇繁多。做街坊生意,定價不能太貴。」不過,但凡公屋區均有購物商場,邨民卻下山購物?宗哥面露微笑補充說:「屋邨商場由財團管理嘛,又貴又冇嘢揀。」
自創經典糕餅
餅家舖面非常港式,門口招牌設「大歡喜」的白底大紅字,左右兩邊還有宣傳字句,清楚道明餅家各款出品。店內頭頂亦有餅舖名稱,但在上方加入「兄弟」二字,證明他倆確信「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無窮力量。舖位外整齊排列的大型正方金屬盤中,放着豆沙酥、嚤囉酥、老婆餅及其他西式蛋糕;舊式餅店或海味店經常出現的玻璃瓶中,則儲存芝麻餅、合桃酥、鮑魚酥等中式餅食──店內的一切,彷彿停留在美好的舊香港時代中。
從前,年輕的余爸爸在中山學師做唐餅,但餅店卻每日提供各式西式蛋糕及麵包,這原來是經過余爸爸的一番努力,榮哥說:「老竇開舖後自學製作西式糕點,經過無數次不停反覆試驗,最後無師自通。」店中的大小卷蛋賣相樸素清簡卻極為精緻,足見餅家對自家產品的極高要求。榮哥回憶父親點滴說:「我十來歲已經跟老竇學做餅。他相當嚴厲,糕點做得不好的話,會要求我們重新做過。」雖然余爸爸要求嚴格,卻從來沒有因此動手打罵兒子。得到慈父的悉心傳授,兩位師傅的製作必屬佳品。
宗哥於1996年移民美國洛杉磯,但每年中秋前,必定回港坐鎮,與榮哥一同做月餅——「鴨膶月餅」是由余爸爸創先河,旨在炮製獨有的原創味道。榮哥說:「以前荃灣一帶很多人曬臘鴨,老竇忽發奇想,向臘味商人購入鮮鴨內臟,以薑及燒酒蒸熟作月餅餡料。」月餅即叫即製,不加防腐劑,保存成為一大問題,後來他們改用港產鴨膶腸,保存期更長。宗哥補充說:「製作月餅皮的糖漿同樣重要,純度不足的話,餅皮會很硬,表面也沒有光澤。」他倆以慢火煮糖,煮至最純階段需時兩天,細心耐性是一大關鍵——月餅表面閃閃發亮,賣相吸引食家躍躍欲試。
雖然中秋已過,宗哥亦打算於11月返美弄孫為樂,但兩兄弟未有因此「放軟手腳」,依然在廚房中默默地製作各式糕餅,只為堅守傳統好味道。二人一心專注的嚴謹態度,令人由衷敬佩。
撰文:胡海德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