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4日
現在有人建議減少通識科的內容,有人希望把專題探究變成自選部分,也有人想把這一科的成績只分及格和不及格兩種。這些建議都離題。
極難分出優秀答案
通識科有六個大範圍: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衞生、能源科技與環境。教師的困難是沒有課本,他們要找教材,網上的資訊泛濫,事實錯亂,他們和學生如何受得了?就是有教材,它的內容繁多,教師難教得好,學生只能生吞資料。試卷沒有答案,得分標準是分析得合理,也說得合理,考生通常都能夠及格,但是閱卷員極難分出優秀的答案。
支持這一科的人說這一科教學生開闊眼界。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加多些範圍?它又教學生分析,而方法是看支持的意見,看反對的意見和問自己的意見,用這種方法比較容易拿滿分,大部分考生都用,能言(寫)善辯和文筆好的有優勢。這種方法是「正反合」的技巧,初中學生應該懂得,只是可能用得不夠純熟。這個支持理由可以,但是這種低層次技術每一科都用得上,不是這一科獨有。
不能隨便找人教學
如果把資料減少,甚至把六個範圍減一些,再加上有課本,問題仍然存在,核心是誰人有能力去教?第一個範圍要懂心理學,第二三四個範圍要懂歷史,第五六個範圍要懂很多理科知識。中六學生可以當小六學生的補習老師,但是不理想,學校總不能隨便找個人去教這一科吧,教的人應該有足夠知識。「大話怕計數」,懂一門要三四年的專科訓練,外語能力也要稍好,否則讀不通專科。兼通文理並擅外語的教師有多少人?能夠通曉這六門的又有多少人?關鍵是通曉,不是知道一點點。很多教師已經有這一科的碩士學位,應該可以吧。他們的老師是教授,有多少個教授有能力通曉六門呢?好像沒有!
丘成桐早已說這一科最忌「撈埋一碟」,教授沒有能力教,教師難有多少個能去教,學生要生吞活剝材料,學得的技巧粗淺,但是極花時間,浪費了學習知識的時間,所以它害人不淺!
作者為深資教育工作者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歐關係亦敵亦友? |
上一篇: | 大學無限額彈性收生計劃 衝擊DSE認受性 |